里的印刷坊正在印制书籍时,第三批宝典卖完,傅寒给他们送来了分红。
前两次书籍印制的少,分红少的可怜,便三次算在一起了。
云竹数数,有一百六十两,比庄子一年的净盈利还多些。
“看来卖的不错啊。”
三个人的分红加一起,差不多有五百两了。
“是不错,顾兄催着我们写第二本了。”
云竹笑道:“那可得好好写。”
李家。
李源下了职,推了两个同僚的相邀,早早的回到家中。
他叫下人不要通传,自己悄悄的进屋,走到正聚精会神缝衣裳的李娘子身后,伸手捂住她的眼睛。
“啊呀!”
李娘子吓了一跳,膝上的针线篓子掉落在地。
眼看她捏着的针要戳到手,李源赶紧松手去拿针。
“当心!”
乍然被放开,李娘子回头,有些羞恼。
“做什么捉弄我,怎的这么早就回来了?”
李源似模似样的拱手告罪,随后拿出银票交给她,“看。”
李娘子一喜,“可是分红?”
“这是前三批,第四批开始印制了,傅兄催促写第二本,还有安义那边的也准备售卖。”
李源摇头晃脑,“唉,忙啊,等会就要去书房了,要是有娘子亲手做的椒麻鸡就好了。”
李娘子自是高兴相公归家又知上进,没有不应的。
待李源走后,她双手合十直念佛。
当初相公的那一卦真真算对了,清明是个能干的,和他结交,家里愈发的好了。
伴着第四批宝典的上架,掌柜的已经很有经验了。
在书肆门口立了个牌子,言明到货多少本,预购从速。
于是书肆门口又排起长队,不止自己买,还有帮外地的亲戚朋友买的。
一时间,京城里的话题都是,“你家孩子明年该考童生了吧,买宝典了吗?”
翰林院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是顾清明三人写的,见着他们都要问一句。
“我家侄儿没抢着,看在同僚的份上,给我拿一本呗”
顾清明推给傅寒,“傅兄负责售卖,我们手里可没有。”
于是那些人又是围傅寒,正愁想与傅寒拉关系寻不到话题呢,这不就有话说了?
也有人羡慕顾清明三人,不声不响的就和傅寒有了合作。
当然,有人羡慕,就会有人酸。
“不过就是写了本不入流的书,神气什么呢。”
不过他们顶多就是刺几句,或是推一些杂活过来,实在没什么了不得的。
反而是一些高门侯府来问他们收不收学生,想让他们去府上教学,叫他们觉得麻烦。
那些个勋贵子弟不走科举,还不知道怎么难教呢,何必给自己找不自在。
碍于双方地位差距有点大,婉拒时颇费了些心思,省得叫人觉得他们不识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