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岁末,在大明都会上演一场科学家的盛宴。
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11月份开始,就在中都最豪华的帝国迎宾馆以及中都帝国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他们讨论着、交流着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科学家是当之无愧的流量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总是会吸引全世界的注意。
嗯,大明就是全世界。
在帝国迎宾馆内外永远都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新闻记者,当然还有来自各地的大明学者,他们渴望着与全世界第一流的学者交流学习。
其实,这也是朱大皇帝会在10月份就公布“皇帝大奖”候选人,然后发出邀请函,邀请候选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来中都的原因,就是为了的充分发挥这些科学家的价值。
即便是他们不愿意做访问学者也没有关系,对于很多学者而言,能够和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进行短暂的交流,也是受益匪浅。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帝国活跃的学术交流活动,会让许多科学家心驰神往,他们会不由自主的沉迷其中,甚至主动的留下来。
毕竟,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活动可以把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聚集一堂。如此之多的科学家们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研究学术问题的时候,有时候往往也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收获。
谁知道呢?
帝国的百万大军,永远都是科学。
什么才是帝国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也是科学。
科学技术是大明帝国立国之本!
作为中都大学的普通副教授,林海见证了帝国的教育的崛起,他初来大明时,甚至还没有南华大学,甚至就连中学也是因陋就简,在苏南老家只读过几年私熟的他,在南华从小学读起,两年的小学,六年中学,然后南华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曾到德国留学。
四年前,获得中都大学物理系教职。
和很多人一样,他非常珍惜皇帝大奖期间宝贵的交流机会,毕竟是和世界第一流学者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
不过交流归交流,研究归研究,在交流之后,他还是扑到了试验上——两年前,他创建了低温研究实验室,专门从事低温研究。低温领域的研究,是一场世界性的角逐。
早在十年前,南华大学就实现氧的液化,并且开始大规模生产生产液氧和液氮,其所研制的液化机还成了低温技术的基本设备。而这也标志帝国在低温研究领域的领先。几年后,应天大学的杜良培教授实现了氢的液化和固化。他本来以为达到了低温的极限,但接着发现氦还存留在残余气体中。但是经过多年努力,用了许多办法都未能实现氦的液化。
也正是从那时起,决心要攻克这个低温堡垒的林海,首先从低温设备上着手,投入几乎全部精力改善了实验室装备,使之由初具规模发展到后来居上,为此,他甚至创办了一所技工学校,让学生晚上学习,白天在实验室工作。学校里培养的玻璃技师不但满足了实验室的需要,还受聘到国内多家的物理实验室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国内低温物理学和真空技术。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对帝国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低温实验室于在年初建立了能大量生产液氢和包括氦气在内的其它气体的工厂和一栋实验楼馆。与其它物理学家不同的是,他是以工业规模建立实验室,这还是第一次,就是从这里开始,物理学由手工业方式走向现代的大规模水平。
这一天,林海和往常一样,和他的同事在精心准备之后,再一次开始了对氦气的液化试验。
为了做好这个实验,林海差不多准备了几个月,准备工作做的非常细致。
“我初步估算氦的液化温度应该是在5K~6K之间。要进行液化,首先在大量储备氦气,以保证试验充足的供应……”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