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刚刚升起没多久。
一百多个摊位,全部被挤的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汴京城的书生士子们,大多都是“纸上谈兵”派。
即使有实践经验的也大多是在馆阁、县衙、县学之类的地方。
对农艺工艺根本不了解,下田耕种者更是寥寥。
书生士子们参观此展,就像乡下人进城一般。
满眼都是陌生,满眼都是好奇。
他们没想到。
一件看似平平无奇的农具竟然能化腐朽为神奇帮助农人省下那么多力气。
他们没想到。
一向寡言少语、甚至木讷的底层百姓在这里的展会上竟然如此健谈,门门道道,皆清楚无比。
他们更没想到。
百姓们对百家学院感激涕零,恨不得将自己最好的东西都送给百家学院的夫子们。
……
百家学院做了朝廷都对百姓做不到的事情。
一时间。
在书生士子们的传扬下,百家学院的名号再次打响。
其中,“百家学院,咱老百姓自家的学院”成为无数开封百姓的口头禅。
此话的含金量非常高,一下子让百家学院变得伟大起来。
同时,也狠狠打了那群仍在称“百家学院,尽是研究奇技淫巧之徒”的酸儒的脸。
一时间,全城热议,都在夸赞百家学院。
……
正月三十日,午后,垂拱殿内。
知开封府包拯将百家学院农艺工艺大展的情况,汇报给了赵祯。
“官家,开封府若在此时对苏良和曹佾施行杖刑,恐怕百姓们能跑到开封府来骂娘!”包拯一脸认真。
“哈哈哈哈……”
听到包拯竟能说出这类话,赵祯不由得笑了。
“免了,免了,二人的杖刑都免了!赵祯缓了缓接着道:“另外,百家学院办展会所有的耗费、包括印刷书籍的钱,全由朝廷来出。”
作为百家学院未曾显露过身份的院长。
赵祯对百家学院这番惠民善举,相当认可,且已有了将其收归朝廷的打算。
……
二月二,龙抬头,祭祀土地之日。
天刚蒙蒙亮。
南郊集市南的街道上,便排成了一条长龙。
对百姓而言,这份《农艺工艺书》俨然就是一本致富手册,是未来生活的希望。
不远处。
苏良看到百姓们笑容灿烂,心情也非常愉悦。
古往今来,任何一项发明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之所以采用这种“无私分享”的方式,甚至不在乎传播到西夏、辽国。
就是希望所有人在使用这些农具工具或技法时,都能继续改进,都能继续分享。
惟有此。
这个世界的文明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这是他一直想要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东西,这也是变法中的一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