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也不用担心,中间有锦衣卫和统计司等一系列监察部门管着,百姓过得怎么样,通过七日奏章一看便知。”
朱雄英耐心的解释道。
按照朱雄英的理解,皇帝是不能太忙的。
像老爷子这种工作强度,大明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并且效率也不是太高。
朱元璋点点头,随后笑着说道:
“大孙,你果然厉害!”
“看到你有如此见解,咱也就放心了。”
“日后朝堂的事咱也就不管了,这下终于能享两天舒坦日子了。”
朱元璋起初也有顾忌,但私下调查一番后才发现大孙的这个法子完全可行。
不仅官员勤快了不少,总体效率还比之前高了。
其实朱元璋也不想每天埋头于工作之上,只是大明刚建立时,可不像现在这般稳定。
许多势力都等着自己去处理,政局还远远谈不上稳定。
自己只能不断地处理政事,才能堪堪稳住朝局。
现在老朱家政权已经稳定,大孙想干什么就放手去干吧。
……
几日后的早朝之上。
朱雄英宣布了四条国策。
第一条便是鼓励生育。
朱雄英很清楚,要想提升国力就必须先提升生产力。
人是生产力的根本,这毋庸置疑。
因为古代医疗制度落后,粮食问题严重,所以人口数量普遍不多。
此时大明,也堪堪只有六万万人口。
大明的繁荣肯定离不开人口,这点朱雄英非常清楚。
朱雄英把赋税和生育挂钩,这样便能一定程度上刺激生育。
简而言之就是,生的越多减的越多。
这个时候的百姓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生了根本没有钱养,并且粮食也根本不够吃。
现在经过朱雄英的一番改善后,整个大明的出生率有显著的上升,但还是远远达不到朱雄英的要求。
这项政策只要一经颁布,生育率绝对会有质的飞跃。
第二项国策便是大力发展农业。
大明现在本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仍然是整个大明经济的支柱。
现阶段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维持整个大明的稳定。
粮食是大明的根本,也是大明日后发展的资本。
虽然高产作物已经在大明普及,但现在每亩地的产量还是远远达不到现代水平。
没有化肥和农药,现在大明作物的产量基本上全看土地肥力。
这就导致虽说种田的人很多,但粮食产量却迟迟上不去。
朱雄英已经专门派人钻研农学,争取能找出高效培养作物的法子。
第三条国策就是兴修水利。
治水往往是一个国家的大事。
水利建设关乎着大明全体百姓的利益,不可谓不重要。
朱雄英为此也专门从国库调出了大批钱财作为兴修水利的专款。
由蓝家庄带头,对大明的各处水利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缮。
工部在其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十年,工部可能都要在大明各地奔波。
此次水利建设波及的范围要比之前所有的都要广,一度涉及到乡镇村寨。
在这些地方兴修水利,主要还是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
水利和农业息息相关,二者缺一不可。
直到第四条,朱雄英才提及经济。
大明现在的经济结构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