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来分析,军,政,民。
军队无非就是因为军士的战斗力薄弱,军饷供应不上,从而导致军队打不了胜仗。
当敌人犯境后,这些薄弱军士哪还有战斗力可言?
政治上,官员上下勾结,搞朋党之争,官商结合谋取利益,大肆贪污腐败,剥削百姓,置百姓于不顾,整个官场乌烟瘴气,甚至看不到一丝光明。
百姓民不聊生,自然会起义造反。
朝堂之上官官相护,朋党各立,皇上甚至都有可能看不到外面的情况,在各个官员的伪装下还以为外面一切太平。
有才能的官员根本提升不上来,官越做越大的反而是那些溜须拍马之人,这样的朝堂氛围怎能不走向覆灭?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想造反之事。
但在赋税和外敌的压力下,百姓怎可能吃饱饭?
与其被活活饿死,倒不如跟着起义军一起混口饭吃。
朱雄英所递上去的第三个册子,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所论述的。
当中充斥着朱雄英对大明未来的远大抱负,细致的讲述了这三个方面该如何进行改革。
改革,或者说是变法,往往是一个国家在危难之间才要进行的事。
但朱雄英却选择在大明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开展这一系列行动,为的就是能让大明彻底的春秋万代。
朱元璋看完奏章之后,留给他的只有震撼。
大孙在自己面前所构建的这幅蓝图,可谓是十分壮阔。
这样的治国方式,是朱元璋从未想过的。
他本以为自己当下的治国方式已经非常完美,但看到这份奏章之后又感到有些自愧不如。
大孙的才华,真是千年难遇。
若是按照这奏章上面的条例来治国,大明的未来不可限量。
朱元璋看着奏章上的条条框框,心中不禁感叹:
“若是自己刚刚创立大明时就拿到这份奏章,现在的大明又会是何种光景?”
朱元璋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想永生,他当真想看看百年以后的大明会是何种景象。
若不是天色已晚,自己定会召所有官员来共议此事。
……
朱雄英走出华盖殿时,心中别提有多高兴。
要想在大明的这片土地上进行改革,绝对离不开老爷子的支持。
之前的改革只是小打小闹,这次朱雄英所递交上去的奏章才是对大明彻底的改革,一次从上至下,前所未有的改革。
朱雄英谋划此事已经谋划了数年已久,终于能在此刻施展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