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人,你看这满城的百姓都是托了你和王大人的福,才没遭了兵祸啊。”
“都是元帅的恩德。”
说这话的是颍州的判官刘四审,王启年被唐一舟打发到了太和之后,刘四审就担当起了和唐一舟对接的责任。
“刘大人,你这名字也挺有意思,人都说事不过三,你这‘四审’可有什么说法?”
“让元帅见笑了,在下出身寒微,本名叫刘四十。也是因缘际会,十岁那年遇到了下官的恩师,恩师见下官机灵就收入帐下,细心教诲才有了下官的今日。下官出任为官时,恩师将下官的名字改成了刘四审,不过是谐音而已,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唐一舟的兴趣被刘四审提了起来,“哦?能教出刘大人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凡人吧,不知道刘大人的恩师是何人啊?”
“右丞相脱脱!”
唐一舟差点闪了腰,将马缰勒住,上下打量了眼前的这个刘四审,“刘大人,将来说不定咱们会和你的那位恩师在战场上相遇,到时刘大人又要作何选择?”
“彼时各为其主,元帅又何必多话?”
“刘大人不怕人说你忘恩负义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下官牢记圣人教诲,一日也不敢忘记自己的汉人身份。”
刘四审的话,唐一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倒是让他身旁的一人“哼”了一声。
唐一舟指着阿拉坦,说道:“刘大人,阿拉坦是一个蒙古人,你这句话说出,以后本帅该如何面对他?”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阿拉坦将军能够弃暗投明,元帅不应该把他和其他的蒙古色目相比。”
唐一舟盯着刘四审的眼睛,想要看穿他的内心,但终究还是徒劳无功。
“本帅记得圣人好像说过,入华夏则华夏之什么的。”
“元帅,那是孔圣人在春秋里所说的话,‘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对对对,就是这句,刘大人认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已九十余年,竟然还是蛮夷作派?”
“以下官看来,恩师之前的历代权臣,莫不以蒙古、色目人为尊,而压制我辈汉人,伯颜当朝时甚至提出了杀绝中原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的主张!”
“可刘大人的恩师可和他们不一样,本帅听闻脱脱丞相主持修编了宋、金、辽三史,还派贾鲁修河,恢复了科举,刘大人以这些是怎么看呢?”
刘四审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过分的汉军元帅,“下官以为,大元已然积重难返,恩师虽然想做倾天玉柱,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啊。”
这刘四审说的倒和历史上的脱脱结局差不多,就像几百年前的无名秀才所说,焉有权臣于内而大将立功于外者?
二人快到州衙时,却见一个衣衫不整的女人从从街边跑出,后面跟着几个蒙古兵,看到唐一舟后连忙跪下,“见过元帅。”
刘四审转头看向唐一舟,却一句话也不说。
唐一舟面色一沉,“阿拉坦,你说一下,和本帅一个汉人打你们的大元,有没有心理负担?”唐一舟向身旁的阿拉坦问道:“你可知道咱们义军的文告上怎么写的吗?”
虽然不知道唐一舟为什么问出这句话,但阿拉坦还是低声答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阿拉坦,你觉得自己算是中华之人吗?”
这句话更是让阿拉坦心中一震。
不等阿拉坦回话,唐一舟抽出自己的腰刀,“就像刚才刘大人所言‘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你用本帅这把刀将城中强奸民女,强抢民财的蒙古兵,都给本帅砍了,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