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个宽阔的操场。操场的正面是一个门楼,操场的左右两边则排列着一间间房屋。
透过房屋的门窗,我看到许多的人,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都在忙碌着,做着各种工作:有做木匠的,有织布的,有制衣的,有做陶瓷的……
看到这番景象,我惊讶地张大嘴巴。这不就是一个作坊集结地吗?难怪村庄里看起来没什么人,原来这些人都到这里来了。
看到我的惊讶样,袁芳抿嘴一笑,说:“这就把你吓到了,还有更让你惊讶的呢。”
袁芳带着我穿过门楼。只见一个巨大的运动场呈现在我的面前。运动场呈椭圆形,椭圆形的正前方是一面高高的墙壁,墙壁前竖立着八个箭靶。
椭圆形两侧也排列着一间间房屋,房屋里有老师也有孩子们。孩子们有读书的,有写字的,有画画的, 有雕塑的,也有做其它手工的。
看到这些,我更是惊叹,忍不住赞道:“这太了不起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这样一番胜景。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袁芳不无得意地说:“这一切都起因于我的父亲。还记得我昨天跟你说的吗?那一年,我父亲带上村上的一些小伙到外地学技术。之后这些小伙子回到村上又把技术传给更多的人。
等到我父亲当上族长后,他又凭借着巨大的威望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建立耕田制、打猎制、培训制,创办村工厂,村学堂。
他每一年都会从村中选出德才兼备的小伙子去最繁华的城市学习各行各业的先进技术,学成回来后再教给其他大人和小孩。”
说话间,袁芳带着我走进一间教室。只见这间教室里坐着二十来个六七岁大的孩子。这些孩子都在跟着老师兴致勃勃地识字。
这里的老师教学有点奇特。他不像其它私塾那样简单地让孩子们背知乎者也,而是把识字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他在教室里放上各种生活用具。每一样用具上都贴着一个字。老师在教学生认某个字时,也会告诉学生这样工具的作用和用法。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不但识到了字,还明白了许多生活常识,知道了知识只是工具,学习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袁芳又带着我参观其他的一些教室。这些教室里有画画的,有学音乐的,有雕塑的,有做手工的,甚至还有教如何经商的。
袁芳介绍说:“孩子们上午有三节课,第一二节课统一识字、写字、读书、算术。第三节自由选择一门特长学习。下午则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选择进小作坊学习手艺。
我们这里没有闲人,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发掘自己的特长,去选择自己喜欢做和擅长做的事,把事做好做精,用自己的特长努力为部落创造价值。”
听完袁芳的介绍,我不禁羡慕起这个部落的人来。我感叹着,这个部落中的人实在是太幸福了。他们不仅生活无忧,还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参观完教室,我们又来到作坊。只见村民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手上的工作。这些村民们老人妇女居多,年少的很少,青壮年男人更是少见。
可以说,在这些作坊中做工的男女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我不禁有些奇怪,问袁芳怎么回事?
袁芳说:“你不记得我昨天跟你说过吗,年轻力壮的都去打猎去了。”
“ 哦。”我答应着。但心中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
“走,我再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田地。”袁芳说。
走过村口,我们来到一片小山坡上。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只见山坡下有一片平整的洼地。洼地上阡陌纵横,沟渠横生。此时的田地浇上了水,插上了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