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能挽袖呲溜宽厚的面条,一脸的享受,时不时揪着蒜头下面,吃得额头冒汗。
见杨卿坐下,刘能将剩下的半瓣蒜一口吞了,辣得眼角流泪,闭目挥舞手臂大喊一声:“掌柜,再来一碗。”
刘能也是心思玲珑,桌上的豆腐脑和豆浆没动,连包子只是吃了一点,留了一笼半。
杨卿端起豆浆灌了一口,微微温热,再迟些,怕就凉了。
咕咚咕咚一碗干了,也没喝出甜味,只有豆浆的原味。
豆腐脑有蒜香,少了辣味。
辣椒到明朝才传入中国,此时的辣就靠蒜和茱萸。
滑嫩的豆腐脑异常鲜美,也不知大唐流行起来没有,要没有,这也是一门生意。
“刘叔,这豆腐脑在长安能吃到吗?”
刘能哪能猜不到他的心思,笑道:“能啊!”
刘能吃完面条,灌了一口面汤,补充道:“你小子就别惦记这门生意了,长安做得人很多。”
“可惜了。”
刘能意犹未尽,斜眼瞅着包子,问道:“待会你还有一碗面,这包子,你还吃得下吗?”
“刘叔,你随意。”
杨卿将两只小笼向刘能那边推去,自个夹了一个包子吃了起来。
羊肉大葱馅,没有什么五香粉之类,味道有别样的鲜美。
“刘叔,阿耶为何不让我回长安?”
突兀的一句话差点呛到刘能,刘能端起滚烫的面汤顺了顺,笑道。
“大郎许是心疼郎君你,不想你路途颠簸。大郎休沐时间短暂,再者,路途来回容易感染风寒。郎君你身子本就不好,别再出个什么意外,到时就因小失大了。”
刘能一口一个包子,半笼一下空了。见对方吃得尽兴,杨卿将另一笼完全推到他跟前。
能吃是福,杨卿都有些羡慕。瘦小的老头胃口却出奇的好,杨卿一碗豆浆一碗豆腐脑就差不多饱了。
“掌柜,少下点面条”杨卿朝铺子里面喊了一声。
“得哩!”
刘能关心道:“郎君你正在长身体,怎么吃这么少?”
杨卿有些尴尬,讪笑道:“刘叔你不知道,我整日好吃好喝的,又不怎么动,就没了胃口。”
似是认同杨卿的说法,刘能转移了话题,说道:“往日除岁焚香,燎火用桂香,今年用什么?”
迷信仪式而已,没必要花费那冤枉钱,杨卿想也不想,脱口答道:“仪式重在心意,心意到了则诚。香就照寻常百姓家的来,至于燎火嘛,就用稻杆就行。破费那些钱干嘛,用来吃穿,多实在。”
“也就你看得透!”
刘能特意留了三个包子推给杨卿,而后靠着椅子烤火。
掌柜端着一碗裤带面上来,杨卿连忙接过,冰冷的手瞬间暖和不少。
陶色海碗有脸大,虽是一半面条,却是很是。
“刘叔,要不要再来些面条?”
杨卿端着碗往刘能碗里挑面条,刘能吓得赶紧掩住自己的空碗,打着嗝,笑道:“撑到了,吃不下了。”
“不急,你慢慢吃。吃完了,一会一起去走走,消消食。”
刘能背靠椅子,挺着肚子,仰头晒太阳。
和后世的油泼面差不多,只是少了辣椒,香味少了很多。
代替青菜的是油菜幼苗,山庄油菜种了两千余亩,人工播种,难免密集了,就时不时去掉多余的苗子当蔬菜。
庄子里种有菠菜,萝卜和白菜,只是有些少。
面条有些厚,还算劲道,有浓浓的麦香。不像石灰加面粉,要靠化工香精提味增劲。
小时候的味道,杨卿吃得很尽兴。
“来瓣蒜,去病又提味。”
刘能剥好蒜,递给杨卿。
杨卿也不客气,拿过蒜,就揪着面条吃一瓣,比刘能还狠。
刘能吓了一跳,小声道:“蒜瓣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