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一顿年夜饭也就吃得差不多了。
心思活络的小阳阳早就在饭桌上呆不牢,要跑到电视机前去看春节联欢晚会。
王家阿婆给她端过去一些龙虾片,笑了笑,说道:“人小,还真是上不了台面的。”
上海话里有句谚语,叫“上不了台面”,其中的台面就是指圆台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有些成绩不够好、或做的事情不够光彩,不能讲与他人听的意思,与“登不了大雅之堂”含义差不多。
老早子上海人家的规矩,家里的小孩子们都是不会坐到圆台面旁吃饭的,而是另搭一个小桌子,盛上少部分的一些菜在旁边吃,只有等长大了才能上桌和大人长辈们一起吃饭的。
当然现在这种场景已很少见到,都已成为回忆。
稍微收拾收拾,一大家人则趁此空档聊聊工作生活上的家常话题。
而家里今天掌勺的大姐,还有姐夫正准备着去灶批间里炸春卷。
这时候王建海笑笑,建议说:“我也想学着做。人多热闹,要不我们就把家伙什全拿来房间里做,好伐?”
王家阿婆正在柜子里取零食,想了想,同意了。
上海人爱吃春卷。春卷味道好,外形也像金条,过年时如果有春卷上桌,作为大餐之后的小美味,是一件交关有面子的事。
外层炸的金黄的春卷皮,内里包着黄芽菜肉丝,蘸上米醋,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包裹着富含汁水的菜馅,味道鲜美,一口气可以吃上4,5个。
改革开放以后,至少有十年时间,上海人叫做“大补油水的十年”,大家都欢喜吃油炸的东西。
做菜的油是珍贵的资源,烧好的油要倒到搪瓷杯里面,循环利用。平常积着油,到过年的时候,就终于可以“开油锅”了。
一到开油锅,想好所有下锅的食物,一起摆在锅里炸:炸龙虾片,炸肉皮、走油肉,最后煎鱼,等等。
油可以做许多美食,首先是炸春卷。
春卷是上海年夜饭上的必备佳肴,却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标准手艺活儿。
主要是春卷皮得来非容易。
实际上包春卷并不难,难的是做春卷皮。
按一般人的手艺,自己做基本上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加之自己家里条件有限,不太现实,所以一般在过年前就需要买好现成的春卷皮。
进入腊月,大多数些饮食店就开始做春卷皮子,菜场里做春卷皮的师傅也来了。
王建东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去买过年用的春卷皮。
其实做春卷皮的工具不复杂:只一口铸铁的大平底锅搁在火炉子上烘着,一块厚的大铁板搁在炉子上,就这么简单。
铁板烧热后,只见老师傅像变魔术一样,左手从脸盆里捞起一把黏糊糊的湿面浆,不停地抖动,不停地抖动。然后瞅准时机把手里的湿面浆猛然往平底锅中央一按,顺时钟熟练又灵巧地转一圈,瞬间薄薄的饼皮就粘在锅底了。
最神奇的是,老师傅左手那团湿面浆永远不会掉下来。
人小的王建东,后来还发现老师傅的手指一直神抖抖地有节奏地往內手心堆面浆。他眼睛看着铁板,见皮子上有漏洞,就将白色面浆荡下去点一下补洞,青烟腾起,“嗤嗤”作响,旋即面浆又收回掌心。
简直就像变戏法一样。
稍顷,饼皮边缘发白起翘,这时候用手指一揭,一张薄如蝉翼的春卷皮子就转好了。
另一只手配合默契地铲刀轻轻一铲,把它从平锅上揭下来,便成一张厚薄均匀、具有韧性的春卷皮。
一张张叠好,摞成一摞,到时候称份量出售。老早以前一斤粮票四角钱可买一斤半的分量。
摊春卷皮子是个手艺活,可看性强,所以老师傅旁边经常围着看热闹的小朋友。老师傅心情好的时候还会表演几招,眼看着手里的面团快着地了,手一抖,像玩溜溜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