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武侠修真>浦江东> 第246章 三林老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6章 三林老街(1 / 2)

看完三林庙,从三新路进入,沿着店铺,走着走着,就到了三林塘老街。

三林老街,有人称之为三林古镇。其实,确切地说,它只不过是一条长大约500米的老街而已。

街道旁边就是三林塘河,旧称三林浦,横贯古镇东西。

古镇依水而建。由西林街、中林街、东林街组成的老街,在灵岩南路桥下一分为二,桥东为东林街,桥西则是中林街,而西林街除有一座西城隍庙外,几乎名存实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林地区的园林盛景众多。形成于清初的西林八景,如今也早已荡然无存。

朝外望,是成片农田。没有什么像样的道路,更没有什么公交车了。

不过,即使是眼前这样的景象,王建浦却说道:“三林塘仍然是传统浦东文化的重要代表地区,它齐全了浦东文化的基本要素,具备一切江南水乡古镇的特征。”

三林的历史是丰厚的。

塘在浦东称水池,圆的叫池,方的称塘。早在明初时的三林,由东塘、西塘组成。

有塘的地方,必有河流,东塘和西塘便坐拥着三林浦,现在我们也常叫三林为三林塘。刘桢有词这样描写:“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东塘和西塘相距三里左右,三林浦横贯全镇。这条河被称作筠溪,所以三林又别名“筠溪”。

筠溪的引证解释是,竹丛中的水流。杜牧有诗“兰畹晴香嫩,筠溪翠影疎”。想必当时的三林浦两岸都有竹林吧,便有了这个很有诗意的别称。

三林浦的长街沿河北岸逶迤伸展。弘治《上海志》称“民物丰茂,商贾鳞集”。1373的明洪武六年,在此设了三林庄巡检司,后来因倭寇之乱,三林逐渐地凋敝了。清代时西塘很是繁盛,而东塘却渐渐地衰落。

历史对三林的记载很有意思。

说在三国时,孙权曾到还是海滨的三林狩过猎。也说元代时,忽必烈的妻妹分封的庄园连同驻军都在三林,在今天杜行的联星拨赐庄,能寻访到一些当年的遗迹。

至于三林之名,则与一个名叫林乐耕的人有关。

三林老街发祥于北宋末年,鼎盛于明清,由于最早开垦者姓林,故名三林。

据《西林杂记》记载,北宋末年,福建人林乐耕携二子居西林、中林、东林,开垦并建三林庄,创启三林塘文明之先河。自北宋到民国,三林共接受过三次大移民,而最早的移民落脚点就是西林、中林、东林为中心的地区,这些移民首先开创了三林的文明。

三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三林有“三宝”、“三绝”、“三特”,三宝为:三林塘崩瓜、三林塘标布、三林塘酱菜;三绝为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三特为:三林舞龙、“三月半”圣堂庙会、城隍出巡。

由于自身的条件及历史的机遇,以三林为中心的地区,被推上为松江府发展的历史舞台,成为吸纳移民垦殖和发展浦东的先导。三林在宋元时期就名闻天下,在元大德年间的《松江府志》上已标有三林里,可知三林塘在整个松江府是有影响的古镇之一。

三林多水,也因此有了许多关于龙的传说。

三林人深信,在三林有神龙潜于塘水之中,护佑着三林的苍生。乡志里有“三林龙”多次现形的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六月,一条白龙出现于黄浦龙华港,目光如电,一神人立于其首;清康熙二十六年端午日,北方的天空雷声滚滚,天降冰块,三林塘一带,白龙再次出现在水上。”

或许就是从北宋林乐耕开始,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三林逐渐地兴起舞龙的风俗。

舞龙俗称绕龙灯。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三林人喜舞龙,善舞龙,三林舞龙更是融入了舞蹈的肢体语言、戏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