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了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
最后一点,当年“老人家南巡”及经济特区的示范效应,使得一大批嗅觉灵敏的先知先觉者纷纷踏上创业之路,从而掀起了以1984年为发端的第一波“下海”浪潮。
王建浦讲完,史处长沉默很久。
“在当年的创业者中,以个体户居多,其中很多人其实都是被逼无奈而自谋生计的城镇待业人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创业者。史处长似乎有感而发,接着说,
“当时来讲,下海一词本身,甚至都隐隐含有从高就低的意味。在那个年代,下海确实很被人看不起,就是那些勇敢者做的事情,这些勇敢者在过去就是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的人。”
王建没有作声。
史处长说:“也许,当时那些下海者,他们寻找的不仅仅只是钱,可能还有生命的意义。所以只要体制透出一个小小的口,活力就会像水一样喷涌而出,打破了国有企事业单位“死水一潭”的局面!
“实际上,商海沉浮,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从响应号召而下海,支撑着这些曾经手捧“金饭碗”人们的,或许就是他们骨子里带的冲劲。这些早期“下海”的弄潮儿们,在为经济创造财富的同时,其实也走出了一条更能发挥自己潜质、更能提升自我价值的道路。”史处长停顿一下,说,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干部强调组织安排,忽视个性追求。干部似乎就是铁饭碗,不能变动。现在来看,显然是不对的。”
办公室里忽然间沉闷下来。
过一会儿,王建浦继续说:“今年年初,老人家完成了他的第二次南巡,而这次南巡在全国开启了全然不同的“下海”气侯。”
“有哪些明显不同,那你先说说看?”史处长问。
王建浦说:“南方谈话发表后,国家立即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过去颁发的约束经商的文件。《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鼓励人们“下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一轮“下海潮”席卷全国,其规模远超过80年代。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