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德钧父子为首,一切汉人都受到了述律太后的猜疑,而受到耶律德光的器重。汉人,特别是在南征过程中投降的汉人将领、谋士,都成为耶律德光反抗述律太后的武器。
比如赵思温,就是逼得述律太后自断手腕的那位,他就被耶律德光任命为幽州留守,暂时接替赵德钧。
赵思温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年并非主动投降,而是在与契丹人的作战中,被耶律阿保机俘虏,被迫为契丹卖命。赵思温的儿子赵延照在后晋供职,被石敬瑭任命为祁州(今河北省无极县)刺史。
赵思温秘密联络赵延照,说契丹内部存在着非常危险的情况(述律太后VS耶律德光),早晚必出大事,他愿意向后晋献出幽州,让幽云十六州重回祖国怀抱。
这就是述律太后为什么讨厌、猜忌汉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赵思温在契丹中央里待过,亲身经历了述律太后的血腥清洗、废长立幼,还亲自逼得述律太后自断手腕,也看清了耶律德光“鹰派”主张背后的小心思,洞察了契丹核心权力圈的巨大隐患。
他的预言在不久之后就实现了,述律太后为了掌握权力,险些发动一场内战,使契丹濒临解体、崩溃。这是后话,我们后文还会详细叙述。
面对赵思温的归国请求,石敬瑭毫不犹豫地予以回绝。主要原因是时机不成熟,石敬瑭根本不具备强行收回“幽云十六州”、与契丹翻脸的实力。再者,万一赵思温是钓鱼执法呢?
在赵德钧死后,耶律德光命赵延寿坐镇幽州。
述律太后同样不喜欢赵延寿,而耶律德光却以“以汉制汉”为由,大力提拔赵延寿,任命他为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封燕王,后改封魏王,又加枢密使兼政事令……
很难想象,一介囚虏,居然能出将入相、爵封一字并肩王。这背后有着耶律德光深远的政治智慧。
赵延寿念念不忘的就是那场河东战争,自己的父亲原本很有希望成为中原之主,只是因卖国不彻底,而让窃国大盗石敬瑭当了皇帝,自己则身陷北国,抑郁而死。所以赵延寿力促南下,致力于发动对后晋的战争。
这一点正中耶律德光的下怀。耶律德光把赵延寿当成了工具人。
石敬瑭每次给契丹送礼行贿,总少不了给赵延寿送去厚礼,但这也无法阻挡赵延寿怂恿契丹南下灭晋的行动。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虽然在石敬瑭时期,赵延寿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但他的存在始终在后晋的头顶上投下一片阴云。
2,“该轮到我了吧?”
明宗末年“实力派”四大天王:赵德钧、石敬瑭、李从珂、范延光。以上排名按照综合实力。
李从厚即位后,无法有效平衡中央内部各大利益集团的纷争,更不能有效制约地方强藩,于是很快就被李从珂推翻,“实力派”由四大天王变成了“末帝三巨头”,即赵德钧、石敬瑭、范延光。
李从珂整合了中央内部的权力资源,基本解决了中央的利益再分配问题,而在处理地方强藩的问题时,再次除了差错,使得石敬瑭造反成功。
经过河东战争,“三巨头”中的石敬瑭驾坐金銮殿,赵德钧父子则被俘北上,实力派的四大天王此时就只剩下了实力相对最弱的范延光。
这种“弱”只是相对于“三巨头”而言,相比于其他藩镇军阀,范延光的实力绝对堪称大哥级别的存在。
石敬瑭之所以没有清算“李从珂余党”,重用了李从珂时期的降将,如杨光远、安从进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平衡范延光。
不过历史非常幽默,被石敬瑭当做棋子的这些降将,最终也加入到了造反的行列。这是后话。
在石敬瑭入主洛阳之初,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地方上的将领们趁乱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
比如同州低级军官门铎,发动兵变,诛杀节度使杨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