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494章 装孙子的儿子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4章 装孙子的儿子2(2 / 2)

惧,于是,契丹班师了……

总之,都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大国总是要面子的。我们合理地分析一下,双方说的基本都属实,但都夸大了对自己有利的一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我们综合各方史料,试着还原真相:

后唐惨胜,收复了定州,赶走了契丹援军,达成了战略目标,没有必要将战争扩大,有意愿跟契丹和解;契丹损失惨重,因定州已经被后唐占领,也就因此失去了继续与后唐作战的理由。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只是在和解的条件上讨价还价。

个人认为,明宗拒绝归还俘虏是真的,但“斩使不报”既不符合国际规范,也不太符合逻辑。书写这段历史的,是宋朝的史官,当时大宋正与契丹交恶,史官们只好通过文字来意淫一下,幻想着中原帝王曾经是那么NB,“斩使不报”,多给力,就问他这瓜保熟吗。

从李嗣源到李从珂,契丹在遣使求和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中原地区的常规骚扰,以劫掠为目的,而且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边境地区,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任务。

这一时期契丹不深入为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后唐的角度来说,幽州赵德钧与河东石敬瑭确实在防守北疆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果硬碰硬的话,契丹人未必能占到便宜;

从契丹的角度来说,在中央朝廷里,耶律德光受到母亲述律太后的掣肘,不能完全施展拳脚,对于南下侵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定州一败,让契丹国内充斥着反战浪潮,耶律德光无力推进与后唐的全面战争;另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就是缺少带路党。

此前,卢文进充当着合格的带路党,然而他却在明宗朝初期选择了叛逃,回归到了中原汉地。张希崇等也纷纷选择“衣冠南渡”,带着汉人百姓、官员逃入后唐。

述律太后也对汉人降将的信任降至冰点,比如逼她断腕的,就是汉人降将赵思温。

有一个汉人倒是获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并得到了重用,这个人就是韩延徽,只不过韩延徽是反对南下侵袭中原的。

另外还有一个汉人降将,此人获得了述律太后的信任,并且也是支持南下的。这个人又是谁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