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201章 朱温南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1章 朱温南征(1 / 3)

【平定荆襄】

稳定好后方局面后,朱温向襄州赵匡凝发动了攻击,派杨师厚做先锋军,自己则亲率主力紧随其后。

杨师厚势不可挡,连克唐、邓、复、郢、随、均、房七州,横扫襄州忠义军全境,朱温率主力部队驻扎于汉水北岸,与襄州隔汉水相望。赵匡凝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朱温没有给他喘息的时间,命杨师厚搭建浮桥。不到两天,浮桥搭建完毕,随后,朱温亲率主力渡汉水南下。

赵匡凝率两万大军在南岸列阵阻击,被杨师厚一举击溃,汴军顺势进逼襄州城下。

当天晚上,赵匡凝就放火焚烧了襄州总部,率领全族及亲卫官兵,顺流东下,逃到扬州,投奔杨行密。

次日清晨,杨师厚进驻襄州。

赵匡凝的弟弟——荆南节度使赵匡明,连抵抗的胆量都没有,直接放弃城池,率领手下两万兵马向西遁逃,逃往成都,投奔了王建。

朱温撤销了“忠义军”,恢复前称“山南东道”,命杨师厚出任山南东道留后,不久之后就正式任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命大将贺瑰为荆南留后。

至此,朱温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吞并了长江中游两大重镇,再一次向世人们展现了汴军那令人生畏的战斗力。

再说流亡的赵氏兄弟。

赵匡凝到了扬州,杨行密用略带讥讽的口吻跟他开玩笑,说你坐镇襄州的时候,长年累月地资敌助盗,如今被贼人打败,倒来我这里避难了?

赵匡凝正色道:“诸侯向朝廷缴纳贡赋,职责所在,怎么能说是资敌助盗?正是因为与贼人势不两立,所以才来归附。”

能把脚踩两只船、反复无常说得如此清新脱俗,着实令杨行密刮目相看。

当时,唐室倾微,诸道藩镇常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贡赋不绝”,赵氏兄弟积极向朝廷缴纳贡赋,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朱温完全控制了朝廷,所谓的朝廷贡赋一分不少地全部落入朱温的口袋,这也是事实。

基于此,杨行密才指责他“资敌助盗”,而赵匡凝采取了避重就轻、上纲上线的策略,强调自己是遵纪守法大大的良民。

事实是,赵匡凝脚踩朱温和杨行密两只船,一方面借用履行藩镇缴纳贡赋义务之名,光明正大地向朱温交“保护费”,朱温则在朝堂上盛赞赵匡凝的忠君之举,上表朝廷给赵匡凝同志加官进爵,以示嘉奖,这就是他与朱温之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赵匡凝东结淮南,与杨行密眉来眼去。

而赵匡凝所处的襄州忠义军,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于是他也成为朱温与杨行密争相拉拢的对象,也得以在两位大佬之间左右逢源。

我个人对他唯一的好感就是他的“藏书家”身份,赵匡凝喜欢藏书(不知道是否也喜欢读),藏书数千卷,当他撤离襄州的时候,曾放了一把大火,焚烧军政总部,却没有把这些书籍付之一炬,杨师厚入城之后,将数千卷藏书转移到了汴州。

无论如何,杨行密对赵匡凝表现出了应有的宽容和大度,毕竟雄才大略的杨行密也要为世人做出表率,于是厚待赵匡凝。

其弟赵匡明当初也打算东奔杨行密,他的儿子赵承规以诸葛亮兄弟的故事劝谏,说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分事二国,千古流传,如今我们如果全奔淮南,只恐怕淮南生疑。

赵匡明恍然大悟,于是改道西上,最终投奔了西川王建。

赵氏兄弟不是强行致敬诸葛兄弟,而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因为朱温与赵匡凝的实力相差悬殊,赵匡凝败得干脆且迅速,实力尚存,犹不失军心民意;而赵匡明更是未战而遁,实力虽然弱小,但得以全部保存。

再来看淮南集团内部的情况:杨行密的实力原本不如朱温,近期又遭削弱(田頵、安仁义、朱延寿叛乱;李神福、台濛病死);杨行密已经染病,身体情况欠佳(仅两个月之后就病逝了);杨行密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