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人1】
北汉是宋辽两国的遮羞布,是两个强权的缓冲,北汉的灭亡为宋辽大战吹响了号角,“高梁河之战”便是开幕战。双方互有胜负,即便是被后世调侃为“高梁河车神”的赵光义,也没有伤及元气,双方谁也不服,都憋着一股劲儿。
双方边境冲突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
太平兴国七年(982)4月,辽景宗耶律贤经过一番筹备之后,御驾亲征,以三万骑兵作为先锋,分三路南下:西路闯雁门关,中路攻府州,东路击瓦桥关。
很快,赵光义接到前线的奏报:雁门关潘美大破辽军,斩首三千,越境追杀残军,又攻克辽国据点36座,俘获人口一万多,俘获牛马牲畜五万多头;府州折御卿大破辽军,斩首七百余,生擒敌酋百余人,缴获兵器牛马万余;瓦桥关崔彦进大破辽军,斩首两千级,缴获兵器牛马数万……
三路辽军无一例外全线溃败。
辽景宗耶律贤率主力走东路,从今天的河北省南下,结果在满城(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同样遭遇惨败,守太尉悉瓦里被击毙,总指挥耶律善补被宋军包围,幸亏耶律斜轸拼死相救才得以生还。
面对全线的溃败,辽景宗耶律贤无奈下达了班师的命令,垂头丧气地返回辽国。
回国后,辽景宗耶律贤郁郁寡欢,仅仅过了三个月就“不豫”,几天后就驾崩了,享年35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遗诏皇子耶律隆绪继位,耶律隆绪时年仅有12岁,所以耶律贤遗诏由他的皇后监国摄政。
辽景宗去世的消息极大鼓舞了赵光义,幼主登基、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这剧本我们大宋太熟悉了!
然而赵光义不知道的是,耶律贤的这位皇后可不是一般的妇道人家,她是辽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断腕太后”述律平相提并论的女强人,她就是中原人口中的“大辽太后萧燕燕”、“萧太后”,杨家将故事中的终极BOSS。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看志统宇内的宋太宗赵光义。
自“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没有消沉气馁,他越挫越勇,积极筹备北伐,数年的边境冲突中,宋军也是胜多败少,为赵光义增添了底气。
在内部,赵光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太宗版的“杯酒释兵权”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各种手段让赵德昭、赵德芳、赵延美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极大巩固了自身地位,使大宋上下全都拧成一股绳;
于外,赵光义大举摇人,纠集国际反辽势力,建立反辽统一战线。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牢不可破的联盟:
“逢场作戏”——渤海国
这是一个遥远的名字,一个悲伤的故事。
渤海国出自半岛上的民族(高丽之别种),唐高宗平高丽,带着一部分高丽人雄赳赳气昂昂返回鸭绿江,安置在辽东地区,后来契丹人兴起,也拿半岛上的小朋友练手,一个叫大祚荣的高丽贵族被迫流亡至此,唐睿宗便让他统治这个地方,并封他为渤海郡王,这里也就有了一个新名字——渤海国。
后唐时,渤海国被耶律阿保机吞并,更名为东丹国,留长子耶律倍坐镇。阿保机死后,渤海国爆发了大规模起义,之后也时常爆发或大或小的起义,均被辽国镇压。辽国把渤海当成殖民地,无情压榨,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更多的则是削弱渤海国综合实力,打击“复国主义”分子。
在辽国系统性的削弱之下,渤海国的反抗意志和实力均遭重创,“渤海复国”逐渐成为了一个传说。
后周初年,不愿臣服辽国的渤海贵族崔乌斯等三十人潜逃到汴州,寻求政治庇护,这也是五代时期中原与渤海国的最后一次联系,“其后隔绝不能通中国”。
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