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五代十国往事> 第816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滁州战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6章 征淮三大战役之滁州战役(2 / 4)

地方安营下寨。

赵匡胤的部将们请求出击,被赵匡胤否决。赵匡胤说他们之所以设栅建寨,是畏惧的表现,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只有两千人,他们好几万人呢,如果我们主动进攻,他们就会知道寡众悬殊;干脆我们就装腔作势,以逸待劳。

果然,几天后,南唐兵首先坐不住,放弃营寨的防御优势,主动前来挑战。

六合之战,是赵匡胤的高光时刻,两千人对战数万人。结果是赵匡胤大获全胜,俘斩五千人,剩余的一万多南唐兵在极度恐惧中溃散逃亡,在长江边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

这一战对南唐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

首先是物理方面的打击,史籍记载:“于是唐之精卒尽矣”。从此之后,南唐的精锐部队几乎被消灭殆尽,剩下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各怀鬼胎,而且都成了惊弓之鸟,对后周谈虎色变。

其次是心理方面的破防。开战之初,被推为“一面长城”的名将刘彦贞被击毙;常州之战冉冉升起了两颗新星——柴克宏、陆孟俊,一位“未至而卒”,一位被俘斩首;万众瞩目的皇弟李景达刚刚挂帅,数万之众就被区区两千周兵杀得人仰马翻……

最后是有碍国际观瞻。扬州之于淮南,犹如长安、洛阳之于中原,是南唐的第二核心,更是淮南势力的革命老区,如此轻易被后周占领,让南唐在国际社会上颜面尽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然而六合之战却不能怪罪李景达。前文详述过李璟登基的惊险历程,李景达是险些登上皇位的人,李璟是发自内心地猜忌他,宁愿信任陈觉,也不信任李景达。之所以让李景达挂帅出征,只是利用其威望而已。

据史籍记载,李景达虽然名为元帅,但军中事务皆是监军陈觉做主,李景达只负责在文件上签字(军政一切皆决于觉,景达署牍尾、主画诺而已)。

李景达虽无篡位之心,但他是真心实意地希望国家步入正轨,尤其看不惯“四凶五鬼”的丑恶嘴脸。此前,李璟召开内宴,“四凶五鬼”党徒在席上大呼小叫,毫无规矩礼数可言,李璟却与之嬉笑应和,不觉不妥。李景达实在看不下去了,挺身而出,对他们加以呵责,并向李璟劝谏,劝他远离奸佞小人。李璟很不高兴。

又有一次,冯延己借着酒力跟李景达套近乎,竟然与之勾肩搭背。气得李景达将其一把甩开,然后跑到李璟面前,坚持让李璟斩杀冯延己。李璟好言相慰,良久,才把李景达劝走。

这次李璟让陈觉监军李景达,其真实用意一目了然。所以当韩熙载发出那个灵魂拷问:“皇弟还用监军吗”的时候,就不知是问题本身可笑,还是问题的答案可笑了。

后周士卒并非个个都是钢筋铁骨,面对如此巨大的敌我悬殊,有些士卒难免心生怯懦。赵匡胤亲自督战,凡是表现出畏惧退缩之意的,赵匡胤就用剑劈砍其头盔(皮笠),做个记号,然后次日阅兵,凡是帽子上有记号的,拉出队列,斩首示众。

赵匡胤对柴荣的“高平精神”有着深刻的领悟,并积极贯彻,落实到位。有过六合者,折其足;临阵退缩者,斫其头。

扬州——六合之战,是李璟常州大捷后的反击号角,也是淮南战场的转折点,所以李璟相当重视这次战斗,不仅派出了陆孟俊、李景达,还命令附近的所有驻军都要参与其中。

很快,韩令坤在扬州城北15里的湾头堰击败一万多楚州援军,生擒涟州刺史秦进崇,这个涟州原为涟水县,南唐升县为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县级市;张永德则在曲溪堰击败泗州援军万余人。

至此,转折的方向明确了,南唐没有迎来触底反弹,而是在短暂的拉高吸筹后遭遇更大规模的砸盘抛售,李璟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根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