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了太多。
可是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王东来的计划里面,锂硫电池之后,就是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再到石墨烯电池,最后就是近乎无限能源的核电池。
所以,王东来并不担心自己的突破,帮助到了国外的研究团队,增强了他们的实力。
根据他的估算,国外的团队就算是想要复现成功,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再快,也得大半年的时间。
而这个时间,国内强大的产能早就投入市场了。
价格又低,技术又先进,自然会在市面上形成优势。
退一万步说,当西方完成突破,想要投入市场,王东来也早就完成了更高性能的半固态电池的突破。
一步快,步步快!
两次三番下来,国外的科研团队只会疲于追赶,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上一落千丈。
而这样的做法,只有一个弱点。
那就是王东来的研发速度,必须要快,还要保持下去。
可是面对拥有系统的王东来,这个弱点并不算是什么弱点。
反而成为了王东来最大的优势。
办公室里。
看着自己刚刚写好的两篇论文,王东来极为少见地犹豫了起来。
因为,他在想一个事情。
那就是这两篇应该投到哪个期刊去?
《自然》
《科学》
作为国际上的顶刊,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能够在这上面发表论文的话,不管是什么国家,什么学校,都是值得一提的荣誉。
而对于华国而言,就更是如此了。
哪怕是发到这两个期刊下面的子刊上面,都是一个可以拿出来大书特书的成就。
西方的学术霸权,并不仅仅是在数学领域上面。
所以,王东来虽然拒绝将自己的数学论文发在国际数学期刊上面,但是在数学之外的专业领域的突破,还是要发在国际顶刊上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大地扩大影响力。
等到了一定知名度之后,王东来也会和数学领域一样,在国内重新创建相关的学术期刊,将自己的主要发明放到上面,提升影响因子,将其变成学术顶刊。
眼下,只能是如此行事了。
……
《科学》编辑部。
作为国际上知名的科学杂志之一,《科学》出现于1880年,彼时的华国还处于封建王朝时期。
经历一百多年的历史底蕴积累,《科学》杂志早已成为是全球学者梦寐以求的顶尖期刊之一,放眼全球,能够和《科学》相争的唯有《自然》了。
由于鼎鼎大名,所以投稿给《科学》的论文数不胜数,来自全世界各地。
投稿的人多了,竞争自然也是激烈无比。
然而这么多的投稿论文,能够提交给编辑的文章论文只有不到10%的会被接受发表出去。
而所有的研究文章在见刊之前,必须由同行评审。
严苛的规定,加上高质量的要求,并没有让《科学》的含金量下滑,或者是投稿数量变少,反而是变得更多起来。
在《科学》的编辑部,有编辑,也有专门的审稿人。
因为投稿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自然不可能让审稿编辑一个个地去看,所以就交给了审稿人先过一遍。
能够在《科学》杂志里面担任审稿人的工作,自然不可能是随便挑选的人。
每一个拿出去,都是高校的教授,虽然未必有很大的名气,但是学术知识储备和眼光绝对不会差。
只有这样,才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