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的灵台境,不要小看了这个分量。”
李元叹了口气,没有说话,转身下了山。
这个时节,如今已入五月,天气一天天的热了起来,前几天刚过了端午节,村里人又往山上送了许多的粽子、鸡蛋,李元也分下一批五彩丝带给孩子们,保佑他们平安。
李元下了山,看到村里六七八岁大的孩子在村里玩耍,呼啦呼啦跑来跑去,不用玩什么,就快乐的哈哈大笑。
看到李元,纷纷跑过来叫“小李道长”,李元都一一应了,说笑两句,把随身带的两把糖果分了,径直去了村长家。
同李大江昨日刚见过,没有叙什么旧,说话直奔主题。
“李叔,现在农忙过去,天也热了,村里的孩子没什么事,不如让他们上山,我教他们识些字如何?”
李大江正咂着烟袋锅,猛的一愣,“小李道长,你这话可是真的?村里的孩子可是不少,一起上山的话到时候漫山遍野的怕是不好整。”
“您放心,只要您同意,孩子就尽交给我了,每天早晨上山,下午回来,保证他们平安回家。”李元笑眯眯的说,像是有什么不怀好意。
李大江见状不免有些怀疑的看着他,好似在看人贩子。
李元忙道:“这些年村里人对我多有照顾,平日也帮不上什么忙,想着过了农忙,孩子们都没什么事干,教一教识字,当然,肯定和书院不能相比,但认两个字也是好的,您说呢?”
“你们观里的道长帮村里的忙也不少,不用客气……你要不嫌麻烦,我就让他们去,不过管饭就不用了,能认字已经是他们的福气,哪里还能麻烦你管饭。”
李大江不是墨迹的人,想了想就同意下来,但知道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不富裕,不能占道观这个便宜。
“您不用客气,这点事是对我来说还是不费心的,前段时间春游时节,有县里的富户供了许多香油钱,我早想着此事,都换成了米面堆在观里,吃不穷我。
再说我也不白教他们认字,观里许多事情,还会让他们帮忙干活,漫山遍野的跑一跑,只要到时候您和村里的人别心疼就行。”
“嗨,这有什么心疼的,本就是泥地里滚大的孩子,只要别缺胳膊少腿,随你怎么整治他们。”
李大江哈哈大笑,便进屋掏出一个铜锣走到门口,咣咣咣敲敲了三下。
很快,村里的人都围了上来。
这是召集村里人的一种方式,方便快捷,也不用费嗓子。
人围了一圈,李大江便将此事说了。
这个时节孩子都是漫山遍野的跑,有人管哪里还能不同意,只是很多人都对管一顿饭不好意思。
李元就说了,他们在识字累了的时候,也会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村里的人这才好些,答应了下来。
有人问:“小李道长,俺家二狗九岁了,也想去,你看能不能要?”他旁边一个精瘦的男孩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看人。
之所以说六七八岁,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学习认字的时候,村里能够读书的孩子都是这个年纪入学,李元教他们识字,一是回报村里人,减轻些他们的生活压力,真的有天赋的,送去书院读书,或者多学些东西,未来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二则是按照古婆婆所说,从村里的孩子中找一找,有没有根骨上乘的,不说作弟子,收作道童也是好的。
至于家中会不会同意,那肯定没有二话,别的不说,能够吃饱饭就是对这个年代的人最大的诱惑了。
之前长风道长在时,就经常有人带着孩子上山来问是否收徒,不知长风道长有什么缘故,都被他拒绝,到李元执掌青松观后,自己还是个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