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西平县富农,有田地几十亩。
几年前在开封府跑商,曾被卷入过流寇队伍,过了一个多月的惊险流寇生活,才侥幸脱身,逃回家乡。
见识过战乱的恐怖,他更想好好日子。谁知天灾加人祸,让他不得不离乡逃难。
老爹老娘六十几了,故土难离,也不愿拖累儿孙,便选择待在家中等死。
他带着发妻和三个儿子上路,原本准备了些盘缠,计划中至少可以走到信阳的——只要出了河南,进了湖广,说不定就有活路。
谁知离开西平县没多久,就遭遇一伙饥民组成的匪寇。
一家人虽拼命逃了出来,干粮、盘缠却几乎丢尽。
只能一路乞讨去汝阳,希望可以在府城得到救济。
好不容易到了汝阳,却发现汝阳城外饥民数万,官府根本赈济不了。
杨万永便趁着家里人还能走,继续南下。
到了确山县城附近,发妻和小儿子身体几乎都要到极限。发妻更是饿出病来,无法再赶路。
于是,只能靠着确山县衙三日一次的粥汤赈济,再找些草根、树皮、虫蚁熬煮,勉强活命。
眼见发妻就要先一步饿死,义军攻占了县城,让杨万永看到了活命的希望。
之后的事虽跟他想的有不小出入,可最终结果却更好。
这伙来自天目山的义军与杨万永城呆过的流寇队伍很不一样。
他们没有放饥民进城,没有让城池化作血与火的地狱。
反而真正控制了确山县城。
之后又以极好的办法赈济饥民,并且允诺带他们去山中开荒,不让他们饿死。
杨万永和其他饥民一样,在一连几日的高效赈济中,对义军产生了足够的信任。
所以,当义军带着他们进入了天目山,说只要通过一个山洞就能抵达一处土地肥沃的福地时,很多人都选择相信。
杨万永虽有所怀疑,却依旧选择相信这支义军,相信那位办事极有章法的刘首领。
之后的经历比戏文还不可思议,却也证明他们对义军的信任是正确的。
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是有福之人,才能遇到义军,才能来到这处福地。
出于这种认识,过去几日,杨万永作为管带五十户难民的队长,不仅将自家窝棚搭得坚固结实,还让队里其他几十户难民也都搭好了窝棚。
今早起来,杨万永原本以为是要集合了队伍,去伐木或者垦田的。
谁知五个小队的青壮一到齐,大队长就宣布了一个听起来不太妙的消息——
“首领要从俺们华左、河西两大营征募五百户人家,到海边去制盐,哪家若愿意去,便来主动报名!
若是主动报名的不到五百户,上面就要把名额均摊到每个大队、小队里!”
听到这里,原本还算安静的队伍顿时嗡嗡地议论起来——
“制盐?那不就成了传闻中的灶户?”
“啥是灶户?”
“就是大明那边专门给朝廷煮盐的人家——俺们家乡之前就逃过来一个灶户,说是过得可惨了,一年到头都在收集柴火煮盐,结果还是全家饿死。”
“盐恁贵,煮盐的灶户还能全家饿死?”
“那谁知道呢?”
“···”
受大明那边的情况影响,很多人听说制盐人就是灶户,都紧张害怕起来。
他们虽然质量大多是贫农,可到底也是正经民户,只要年景好,日子也是能过下去的,可比灶户强多了。
如今迁徙到这福地来,如何又愿意沦为灶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