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孟之祥压制着蒙古人,不让他们去搞鬼搞怪,礼部的官员们轻松多了。
以前蒙古人弄出事来,倒也不一定是他们有意而为,至少他们正使王檝做事地道,有理有节,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他也尽力管制着其他的蒙古人别闹事。
然而王檝不是正宗蒙古人,并不能彻底制止蒙古人生事。
一旦出事,礼部官员要负责擦屁股,结果不尽人意,挨朝廷怪罪,民众指责,非常地苦B。
如今孟之祥来了,所谓统军之道,在于一张一驰,孟之祥不单是压制住蒙古人,还引他们到处去观光、吃饭、购物等等,蒙古人受宠若惊。
孟之祥与他们觥筹交错,麾下军官与礼部官员们也与蒙古人打成一片,如此一来,蒙古人呆在临安期间,那是水静河飞,温柔贤良,对比以前的野蛮行径,让礼部郎中邹伸之、员外郎李复礼非常地感慨:“这些人难道不是蒙古人吗?”
不说什么,每次行至御道上,蒙古人都老老实实地走一边去,甚至于没有孟之祥陪同时,也是如此,循规蹈矩,就让邹伸之满意极了。
他的前任,正是因为出使临安的蒙古人走在御道上而丢了官!
……
然而,孟之祥再厉害,也只能让蒙古人做个礼貌人,而在朝堂上的外交场合,他是无能为力。
崇文抑武的大环境下,孟之祥只是个保镖,外交上根本轮不到他上场,而那些上场与蒙古人谈判的宋朝文官们,则受够了蒙古人的气。
宋理宗对于这次宋蒙的外交会谈给予了高度重视,每一次谈完,都要官员们向他汇报。
他让左宰相郑清之挑大梁,主持这次的外交会谈,不过他不用上场,另有参知政事乔行简为他的副手,真正上场的是签书枢密院事郑性之为主谈判手,再有钟震、徐清叟为辅,与蒙古使团正使王檝、副使兔花忒、忽都虎会谈。
钟震,字春伯,善化(湖南长沙)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进士,累迁至端平元年(1234)为吏部侍郎兼同修国史。
徐清叟,字真翁,浦城(胡建)人,宁宗嘉定七年(1214)进士,现任华文阁侍讲学士、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
两人皆是清正贤能之人,有气节,都是进士,而郑性之则是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第一,即状元郎,即这次宋蒙的外交会谈,宋朝这边全是进士,没有一个军官!
文官指挥军官打仗,文官主持外交会谈,正是大宋的官场本色,不过,蒙古人可不理会你进士不进士,双方的言辞驳火,三位进士被气得面青嘴唇白,差点进土!
蒙古使臣气势汹汹,前来问罪!
宋朝的端平入洛,给了蒙古人一个极好的机会,他们认为宋人背盟在先,给了蒙古人一个很好的攻击南宋的借口。
元太宗窝阔台当得知南宋端平入洛后勃然大怒,中原是我们大蒙古国打下来的,与你南宋何干?于是决定先礼后兵,派遣使臣王橶前去南宋首都临安质问南宋背盟之事,现在王橶来了,说的话很难听,即“你们宋人果真是南蛮,因为你们无信无义,你们白读了圣贤书,真要是圣贤知道你们的行为,只怕要把你们开革出门!”
他站在信义道德高地上尽情攻击宋朝君臣,能言善辩的郑性之、钟震、徐清叟只能极力辩解,处于下风。
很多问题就在这次会唔中暴露出来,第一,南宋与蒙古草率结盟,只关注联合灭金,却没有详细明确地谈到灭金之后的战后安排问题。
联蒙灭金时,南宋方面草率与蒙古结盟,既没有好好地与蒙古展开明确的谈判,也没有好好地分析形势,考虑接下来的应对措施。从南宋的角度上来说,当时联蒙灭金已是一个不得已的最佳选择,但既然是联蒙,大家总归要谈谈为好,而且需要认真地谈一谈。
比如灭金以后双方的疆界如何划分,双方的关系如何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