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升急中生智,他找到对付军方的办法。
现在的情况,只凭与他有共同想法的文官势力,无法阻挡这件事情。
他必须要借势,首相魏时鸣的势无法借到。
他灵机一动,借皇帝苏河的势。
文武分治这项政策是皇帝苏河经常强调的政策。
皇帝苏河总不能支持军方违反这项政策。
这种方式,李志升有一线可能,他就不准备用。
这是强行把皇帝苏河架起来,必然会引起皇帝苏河的恶感。
但李志升想到这件事办成,他将成为文官真正的领袖,这样也值得。
曲天等武官听到内阁大臣李志升的话。
他们眉头皱起,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反驳。
每个时代都有绝不允许碰触的底线。
文武分治就是皇帝苏河的底线。
之前碰触到这个底线的人,最轻的代价也是回家养老。
大都督冯三秋知道,这事不能任由李志升胡说,军方要自己找台阶。
他站起身,激动的说道:“陛下,我们军方绝对没有插手政务的想法,只是想要获得监督权。
刚刚我们军方已经表明己方的意思,恳请陛下为我们做主。”
皇帝苏河意味深长的看了李志升一眼。
王仲策离开,作为内阁资历最老的大臣,有代理两个月首相的权利。
他现在有些不安分了,希望他能认清自己,不要搞事情。
皇帝苏河看着两方人的争执。
现在是封建时代,他哪怕是严格反腐,派遣御史去地方巡查,也无法彻底清理贪官污吏。
他只能不断净化官场,绝不能出现像大明中晚期那样,贪官自豪,清官人人鄙视的局面。
海瑞那种清官表率,就应该官官敬仰,而不是唾骂。
皇帝苏河这次出巡了解到的情况,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官官相护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他一点都不意外。
华夏的历史太长,官员的表现,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
只要利益足够大,这种情况是必然会出现。
无论是当地督察院的官员,还是军人转职的文官。
他们都可能因为利益沆瀣一气,在地方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皇帝苏河的想法,就是用军方打破地方的小圈子。
军方与地方,几乎没有共同的利益。
地方驻军的将领,成为当地的最高决策者之一,可以随时了解地方官府的情况。
这对地方官来说,就是极大的威慑。
军方代表一旦发现当地官府异常,他们就能通过军方这一条线,把异常情况汇报。
皇帝不会因为文官的阻挡,变成聋子和瞎子。
这种情况有利于,以皇帝为主的中央集权统治。
大华帝国又执行文武分治,地方官及其派系的领袖。
他们都没有能力,左右地方将领的任免。
军方武将与文官,因为利益分配等原因,他们又天然不和。
这等于随时派出一个不会背叛的御史,监督地方官。
只要不给军方将领掌控地方的权力,地方驻军也不会失控。
文官不甘心军方插手地方事物。
他们也会团结起来,斩断军方伸向地方的手。
朝廷执行曲天提出的政策,能一举多得。
皇帝苏河思虑片刻,道:“某些地方确实有山高皇帝远的迹象。
朝廷现在的能力,无法对地方的情况,做到实时掌控。
肯定会有地方关,侵害军方的利益。
地方官府增添一位军方的代表,这确实能有效避免,地方官涉及到军方利益时,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
内阁大臣李志升听到皇帝苏河这么说,他眼睛瞪的老大。
他准备带领部分官员,严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