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章(2 / 3)

王安石微不可察地往下撇了撇嘴角,眼神却依旧如平日一般波澜不惊,给人一种他根本没有受到影响的错觉。

苏轼则是尴尬地笑笑,过了一会儿才后知觉地反应过来——不对啊,我尴尬个啥?那个故事是王安石为难我诶,该觉得尴尬的是王安石吧?

-

明·弘治时期

王守仁看了看对面的唐伯虎,笑道:“子畏不愧为风流才子,这经历着实精彩。”

唐伯虎丝毫不惧他的调笑,悠哉地反击道:“寅一介凡夫俗子,也就只能传一传凡人的风流逸闻,比不得伯安专门拥有一本神异的《靖乱录》。”

王守仁:……

【当然,故事虽然不那么真实,但咱冯老师的本意也不是写严肃正经的史书啊是吧?正如他在《情史》中所言:“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他的目的是:通过讲故事来让大家明白道理。

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叙述道:“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意为相较经书,大众艺术、通俗小说更具有普适性和感染力,影响力也更加广泛。

以上种种,我们皆可以看出冯梦龙对文学教化作用的重视,他的作品受众不仅是文人墨客,还包括市井民众,而历史名人的家长里短和人际交往显然更贴进生活,也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以情教民更有帮助。不知道古人听名人逸闻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反正我是听得挺开心的,既能看别人的热闹,又懂了道理,这波属于双赢。】

唐伯虎、苏轼、王安石:你们倒是赢了,输的只有我们罢了……

往好处想,至少咱成名了,死后还能在宣传教化方面发挥余热,也算功劳一件吧,苏轼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

明·崇祯时期

冯梦龙哑然,明明他的目的很正经,怎么经过后世人补充说明之后就莫名显得怪怪的呢?

【冯梦龙的“情教说”体现了他系统完整的情教思想理论:首先是天地有情、化育万物,“万物生于有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假”;其次是愿得有情人,无情化有情,鞭挞无情薄幸,礼赞私情情爱;再次是辨析情秽、情贞,提出“淫实非情”;最后是化私情为公情,以情教众生,构建“乡国天下,蔼然以情相与”的“有情社会”。有学者指出,“冯梦龙的情教说体现了晚明文学思想的又一次转折,即从放任自我、追求享乐的个体情感论向关注国事、教化众生的伦理情感论的转折”。

以我贫瘠的语言能力,大概只能感慨这就是冯先生的一种温柔的大爱,或者再剽窃一下北宋著名大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来解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嗯,但愿我没理解错。】

年轻的张载看到自己未来的成就,钻研学问的劲头更足了。

而冯梦龙本人则表示,姑娘你突然拔这么高让我有点不敢吱声。

-

北宋

“说得好!”殿上的赵祯拍手叫绝,他高兴地对众官员道,“朕以往似乎并未听过张载之名,莫非是后世子孙治下之人?”

“回官家,臣昔年经略陕西时,曾于延州见过一个名唤张载的人,臣觉得光幕中说的张载或许就是他。”范仲淹站出来回答道。

“哦?他如今在何处?”赵祯疑惑。

“应是在横渠。”范仲淹道。

“大善!”赵祯笑得更加开心,“日后若有机会,朕定要好好瞧一瞧这位著名的大思想家!”

【除此之外,冯梦龙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