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赵匡禹的担忧更甚于郭无为。中原人不了解辽国的内政,在辽国内部,几乎军政都是契丹人和奚人掌控,汉人很难涉足。燕云汉人希望留住汉国以牵制中原,免得燕云之地成为战场。而契丹官吏的意见就是灭了汉国,直接与宋国开战。
目前辽国的高官们都经历过二十多年前的辉煌。那一次契丹族入主中原,他们见证了中原的繁华和文明,因此恋恋不舍。也正是那一次,他们被底层百姓赶出中原,仓皇逃跑,以至于皇帝都死在路上。契丹贵族们无时无刻都想着重回中原,洗刷屈辱。
这种积压许久的不满始终萦绕在辽国朝堂上。加之天顺帝不喜欢打仗,而辽国的南北二王都不想辽国出现动乱,逐渐开始重用汉人。这种不满感逐渐变成了恨,并让契丹民族出现了分化。
一部分是改革派,他们希望学习汉人制度,将辽国拉入文明的高点,使辽国能够长久存在下去。另外的一部分,则是契丹的古老部族,尤其是太祖时期所设定的二十二部,他们自从灭了奚人和渤海后,就没有了用武之地。辽国南北二院又禁止他们在草原上大范围实行蓄奴政策,奴隶的数量不够,他们的部族就会衰落。
他们不愿意走向灭亡,开始向往大联盟时期的政策,谁强谁就当王。辽太祖当年尽杀各大部首领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背盟。六年前,世里部途经幽州,见到汉人的繁盛,心中不忿,就纵兵劫掠。那一次天顺帝没有深究,世里部斩杀了一百四十六个奴隶的人头交差,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而后为了杜绝这种情况,上京便允许汉人世家组建军队以自保。
这些部族碍于国令,不得私下互相征伐,有争端要上报北院裁决。长时间的休战,早已经让他们无法忍耐,自辽应历十三年开始,已经陆续有很多小部族举族内附宋国。究其根本还是资源太少,草原上需要的物资很多,不抢就没办法生存。大部族还能通过和燕云汉人交易换取物资,而小的部族还会被大部族勒索物资。
这一次跟着耶律斜轸而来的契丹部族,如果不加以严令,真的会对太原入手。而至于最终代价,就是六年前的幽州之变。赵匡禹担心的就是耶律斜轸什么态度。他不肯以真面目见汉国官员,是不是动了劫城的心思,事后找一个顶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