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了曹操出去,辛毗、辛毗兄弟回到堂中,各自再又落座。
辛毗说道:“阿兄,留曹公在邺县,以借机而使高干取得西河,这不但是大将军的意思,而且也是公则之意,却为何阿兄答应了曹公为他去说服大将军?此事若被公则得知,恐怕他会甚为不快啊。”
在辛评、辛毗等这些颍川士人中,郭图俨然是他们中的为首者,而且郭图与辛评、辛毗兄弟都是阳翟人,乃是认识多少年的朋友了,交情也很好,因此就不算袁绍会不会同意留曹操在邺县,至少郭图闻知后肯定会不高兴的态度,辛毗就很重视。
辛评说道:“曹公所言甚是,车骑今迎朝廷在许,已有大义在手,而下又灭袁公路,假以时日,荆、扬二州必为其所得,大将军若欲抗衡之,就必须尽快地拿下幽、并不可。当此之际,我等需当齐心协力,高干是没有能力在最短时间内收并全州为大将军所用的,则现之上策就唯有放曹公回太原。……为了大局起见,就算公则或会不快,也顾不得了。”
辛毗低下头来想了一想,抬起脸来,感叹地说道:“阿兄,颍阴荀氏虽亦我郡右姓,然车骑当年在其族中,只是旁支小宗,并少无名声,其起家之时不过是一繁阳亭长,那个时候,哪里能料到到他会有今日?……阿兄只怕也没有想到吧?”
荀氏人丁可称兴旺,别的不说,单只荀彧他们这一支大宗,荀淑便有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又各有儿子,再加上荀淑兄弟们、从兄弟等等们的子嗣,五服之内,何止百口之多。荀贞早年在与同代的荀悦、荀彧等中间,只能算不起眼的一个,甚至为求前途,而主动去做了繁阳亭长这等斗食小吏,那个时候的辛评、辛毗兄弟,眼中又如何会有荀贞?
即使荀贞后来因在繁阳亭长任上干得不错,一路升到了郡督邮,然后又在黄巾生乱的时候,荀贞首在颍川起了义兵,抵抗黄巾,一个是因为辛瑷,一个也是为了士人阶层的共同利益,辛评、辛毗曾把他们家的些门客、徒附在那个时候给了荀贞,助其声势,他们双方的关系也是因此而才渐渐密切了起来,可又就算那时,辛评、辛毗也是完全没有想到荀贞会有今日的。要知,荀贞当年只是中人之姿,并不出色。
说实话,辛评、辛毗兄弟两人现下已经是有些小小的后悔,当初未有能选择荀贞依附,而和郭图等一起选择了袁绍。他两个和郭图不同,郭图在郡府为上计吏时,就和荀贞不对付,非常看不起荀贞,但辛评、辛毗兄弟却是和荀贞无仇无怨,而且对抗黄巾时,他俩还帮过荀贞,又辛瑷为荀贞最亲信的将领之一,那么如果他两个当初投附的荀贞,而非袁绍的话,料之眼下於朝中为显官的又怎会没有他两人?他兄弟二人定与荀彧、戏志才等一样,也是已成朝中新贵,手握重权,这不仅对他两人本身的仕途大有帮助,对他俩宗族的利益也会相助甚大。
只是现在说后悔已然晚了。
兄弟二人慨叹了一阵,辛毗说道:“阿兄,虽是你答应了曹公,然而今日堂上时,你我亲眼所见,却大将军留曹公在邺的意思好像甚坚,那么要想说服大将军改变主意,放曹公还太原,恐不易也,未知阿兄可已有说辞?”
辛评想了一会儿,捻须说道:“於今无有它策,还是只有从质子上入手。”
却是说了,曹操早前向袁绍提出去并州时,因担心袁绍不同意,袁绍那时也确实不同意,曹操不是已经把他的长子曹昂留质在邺了?辛评为何又提出了“质子”之法?
这是因为,袁绍与曹操毕竟是少小相识,两人间是很有交情在的,故而曹操在到了太原以后,他给袁绍去了一封书,以其妻想念曹昂、乃至患病为由,请求袁绍能把曹昂还给他,袁绍面子上抹不开,同时正值他用人之际,亦不愿沮授、审配等以为他“善忌”,於是最终虽不情愿,但还是允了曹操的此请,把曹昂给曹操送去了太原。也就是说,曹操之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