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月之后,李振山密集走访了三家附企公司的厂子。
附企公司的全名是革钢附属企业公司,集体企业,成立于八十年代初。当时的背景是革钢的职工子女有很大一部分找不到工作,成天在社会上晃荡,游手好闲,惹是生非。
很多职工对此意见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还是革钢总经理的苏千成作出决定,成立附属企业公司,将革钢职工的子女吸纳进来,干些力所能及的小活。
在当时的条件下,苏千成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他为革安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安抚了职工的心。
但是十多年过去,社会情况又有了变化。
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生产效率低下的附企公司成了目前革钢最大的累赘。
附企公司现有职工七万八千多人,下属的工厂名称五花八门,有青年厂,有福利厂,有综合厂。
这些厂子大部分没有正经的主营业务,很多都只是为主体厂矿提供一些配套的服务,比如说热轧厂下属有一家青年厂,热轧厂就将工厂里一些边边角角的零活派给青年厂,比如打扫卫生的,看大门的,看澡堂子的,看车场的,分汽水的……
说是叫青年厂,其实就是热轧厂的服务大队,从事的都是一些最低端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
李振山密集走访了三家工厂,分别是热轧厂下属的青年厂,大型厂下属的福利厂,以及金属结构公司。
青年厂和福利厂的性质基本差不多,都是为主体厂房提供服务。只有那家金属结构公司还有点业务,不过也是最低端的,新成立的线材厂每个月都会积累一些线材的边角料,金属结构公司就将这些边角料收购过去,制作出一些最简单的挂钩、小金属件之类的制品。
李振山调研完毕后,回到办公室,双眉紧锁。
情况和他预料的差不多,整个附企公司七万八千人,至少有一半是在吃闲饭,剩下那一半也没好到哪去。
这七万八千人,即便是按每月一百元月薪计算,全年下来,革钢要为这些人支付九千三百六十万元的工资,再加上奖金,福利,办公经费,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差不多是一亿五千万。
只有甩掉这个最沉重的包袱,革钢才能轻装上阵。
李振山铺开一张信纸,提起钢笔,草拟了一份大致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