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36 章(1 / 7)

*

密州的市舶司坐落在板桥镇,离密州州城有近百里的路程,再往西走走就进了莱州地界儿。

百里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快马加鞭的话上午去下午就能到,坐马车走官道也只需要两天。

清晨的风带着些凉意,正是适合赶路的时辰。

队伍从密州州城修整好再出发,苏景殊第一次去通商港口很是兴奋,路上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大人,和海外通商那么赚钱,朝廷为什么不多开几个港口用来和海外通商?”

自古以来重农轻商,不过大宋却和其他朝代不太一样,大宋商业繁荣,商人的地位也没那么低。

老赵家的眼界还是挺开阔的,市舶之利最丰,取之海上胜于取之于民,他们很乐意派人出海经商去赚海外的钱。

市舶收入是大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上贸易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不太一样,其他税收进国库,海贸的收入直接进皇家内库。

大宋的造船业那么发达,海上贸易赚的是外国的钱,市舶司和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一样,现在掌握主动权的是他们,多开几个港口应该没什么坏处吧?

没人会嫌赚的钱太多,港口开都开了不在乎多开几个。

包拯沉吟片刻,回道,“出海风险太大,海商常走的航道只有那么几条,沿海的港口太多不易管理,也容易让商贾钻漏洞。”

不过如果港口不够用的话,朝廷也会酌量新增。

大宋本来只在广州设市舶司,如今南方新增泉州、明州市舶司,北方也有密州市舶司,都是后来海上贸易兴起后新增的港口。

士农工商商为末,即便大宋商业繁荣,读书人也还是经商不是正道。

市舶司是官商,官府经商是与民争利,朝臣也不会允许皇家插手太多。

苏景殊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再点点头,然后还是不太理解朝中大臣们的脑回路。

经营大宋境内的生意是与民争利,大宋境外的生意怎么还是与民争利?

出海那么危险,寻常百姓不会去海外做生意,有船还有胆量的大部分都是官方的商队,赚海外的钱争海外的利怎么能算是与民争利?

不理解,但是他人微言轻,理解不理解都没有影响。

夏秋海上多风,商船多于春冬两季出海,如今已是六月,不是适合出海的季节,商队会趁这个季节在市舶司采购货物,等台风季过去就扬帆起航。

板桥镇有入海口,停靠有很多辽国、高丽、东洋的商船,有时候南洋各国的商队也会过来凑热闹。

河北、西北的货物在这里中转走水路运到南方各港,南方各港和东洋的各种货物也会从这里转运送至河北、西北乃至辽国。

那里是是北方最繁华的通商口岸,很多外国人直接在板桥镇买房安家,可以说是个繁华的国际化大镇子。

小小苏拿着公孙先生前些天画的沙门岛周边海岸,添添补补把胶东半岛、辽

东半岛还有东洋各岛画上,越看越觉得登州比密州更适合有市舶司。

他不是对密州有意见,而是真心觉得不许登州百姓出海经商太亏了。

登州要是有港口的话,高丽、日本的商船不用绕个圈去密州,直接将登州当落脚点就行。

从密州去辽东方便,从登州去辽东更方便,还省了从密州出来绕过莱州登州沿岸再往辽东去。

加强登州海防一年才花多少钱,允许船只在登州靠岸一年又能赚多少钱,朝中的各位相公算算账,不能因为怕麻烦就放着钱不挣。

公孙策点点头,“朝廷往登州增派水军,商船出海才有保障,要是登州可以出海,百姓的日子的确可以宽裕些。”

登州、莱州、密州几州的情况差不多,多山多水多洼地,能种田的土地并不算多,且经常有蝗灾旱灾,只靠种地很难生活。

没有天灾的话可以勉强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