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呢?”
孔子一听,立马意识到自己的结论太过武断,赶紧对弟子们解释道:“子游之说,十分在理,你们要谨记在心。刚才为师的一番话,不过是玩笑,千万别放在心上。”
由此可见,子游是个知行合一的人。他把所学用于实践,即使施展才华的空间狭小逼仄,他仍努力践行。
师徒见面,格外亲切,寒暄过后,孔子又问:“你在此地遇到什么人才了吗?”
子游回道:“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为公事时常来造访我。”
所谓“行不由径”,原意是走路不抄小道,后世将此作为成语,比喻行动正大光明,举止端方。
子游一说,孔子顿时萌生和这位君子见一面的想法。澹台灭明早闻孔子大名,听说孔子想与他会面,打定主意投身门下,向其学习。
两人第一次见面,孔子却被吓了一跳。
来人形貌丑陋,形容猥琐,生得矮小瘦弱,跟读书人的斯文儒雅完全不沾边。可能和预想的相差太远,孔子心里落差很大,面色有些难看,心里千百个不乐意收其为徒。碍于自己曾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能自打嘴巴,只好强颜欢笑勉强收其为弟子。
所谓“日久知人心”,拜孔子为师后,澹台灭明刻苦学习,虚心求教。与人相处谦退有礼,宽厚辞让。每每于学业上有疑惑不解,从来不会不懂装懂,而是穷追不舍,直到弄清楚为止。
孔子见其品德高尚又兼学风端正,感慨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单从相貌上看,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事实证明,子羽样貌虽丑,德才却很高。以此告诫后人,不要单凭外表给一个人下结论。
澹台灭明没有辜负孔子的期待,他听从教诲,勤奋致学,终于学有所成,跻身知名学者之列。他曾到吴国讲学,聚集的门徒有三百多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回到正题,吴国和鲁国的议和协定中,明确提到要鲁国尽快释放邾国国君,鲁国却迟迟没有履行。
另一方面,齐侯的使者已经抵达吴国。
以齐国的实力,对付区区鲁国绰绰有余,何至于要跟吴国一起?想来无关胜败,是齐侯想给鲁国一个难忘的教训。
吴国人“到访”不久,相信鲁国人仍心有余悸。若是知道吴人又来,齐国再添把火,两个大国一南一北夹击,怕是会被吓得屁滚尿流。
果不其然,听闻齐国邀请吴国出兵鲁国,季孙肥马上作出反应。
先是赶紧释放邾隐公,紧接着又与齐国签定盟约。签约时,鲁国大夫臧宾如到齐国莅盟,齐国则派大夫闾丘明到鲁国莅盟,顺道将季姬接回去。
怪事年年有,这两年尤其多。
送走妹妹后,季孙肥寝食难安,如坐针毡,生怕被齐悼公察觉被戴绿帽子,借机兴师伐鲁。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妹妹入齐后竟大受宠爱。为表对美人的疼爱怜惜,齐悼公下令,将此前占领的讙、阐两城还给鲁国。
一颗石头落地,季孙肥终于能睡好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爽爽快快风风光光的把妹妹嫁过去,省了被刀兵逼迫,差点兵临城下,一路上担惊受怕,不知吓破多少胆。
只怪世事难料,结果出来前谁也不知道究竟会怎样。本着为对方面子尊严考虑的原则,将丑闻扼杀在摇篮,谁想对方却大大咧咧毫无知觉。如果不留后手,万一对方是个心思细腻明察秋毫的人,又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