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那些鱼不够咱们一直吃啊。”宁熹光残忍的给了小家伙致命一击,“小幺,那些鱼太小了,做鱼汤还行,可不能当饭吃,那样吃不饱,咱们得饿肚子。”
小家伙最终还是被宁熹光劝服了,姐弟两个一块儿上山。不过,为防万一,小幺一脸沉重的带上了家里的菜刀。
宁熹光:行吧,只要让上山,别说带菜刀了,就是把厨具全都带上都行。
姐弟两个一路行来,就见着三个三、四岁模样的小孩儿,在远离河边的空地上支着框子逮麻雀。
小幺看到了,当即就眼馋的走不动路。
宁熹光见状眸子一闪,就道,“小幺想去和他们玩儿么?要是想去的话,大姐送你过去。”
原本带小家伙上山,只是因为她不放心将小家伙自己留在家里,怕他不小心磕着伤着自己。可现在有三个小娃娃一块儿玩耍,而且她还眼尖的撇见有个老大爷,坐在不远处的太阳地儿下看孩子,就不担心小家伙的安全了。
心里想着,把小幺留在这里也好,这样她上山找东西就不需要顾忌什么了。
小幺闻言却很快收回了留恋的目光,坚定的摇摇头,“不,我不和他们玩儿,我要和大姐去山上。”
“……”好吧,想去那就去。
正值五月仲夏,放眼望去一片青绿。这和一个月前的景色又不同。
当时正值三年干旱的最后一越,老天爷连着三年滴水未下,河流干涸,大地龟裂,粮食颗粒无收,百姓饿的没办法,挖草根扒树皮,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像是这样满眼青绿的景色是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干旱和树皮被扒,不少树都枯死了,而地上哪怕是长出几根草芽,也会被人立马拔走,多少能塞塞牙缝不是。
这上山的一路,宁熹光就见到不少被剥了树皮的老树,都已经枯死了。
她心中一边惋惜,一边想着什么时候空闲了,要把这几棵枯树砍断了拉回家才是。不能盖房子用,还不能当柴火烧么。
据她所知,这柳树屯地处北方,十月末就会下雪,直到次年三月,天气才会转温,这么长时间,外边都冰天雪地的,不多准备些柴火过冬,人肯定得冻死。
柳树屯背靠的这座山,叫大方山,听说是因为这山的模样比较方正,才因此得名。至于真相究竟如何,也没人考究。
宁熹光牵着小幺的手,往大方山上走。
鉴于小幺人小腿短,走的不快,宁熹光也放慢了脚步慢慢走。
才刚山上往里走了不到一百米,小幺就不肯走了,一本正经的和宁熹光说,“大姐,这就是外围了,再往里走,就是深山了。你说的,只在外围转转,不会往里走。”
宁熹光无语,掐了掐小家伙的腮帮子,“这是外围不假,可咱们才走了不到一百米啊。来到这里的人多了去了,你看看周围有什么东西,别说蘑菇了,连根野菜都没有。”
村里的人被三年干旱吓怕了,也饿的很了,担心眼下的雨水只是一时的,今年还会继续干旱,就拼了命的存粮。所以哪怕是些野菜,也被拔了个精光,最起码她一路走来,除了杂草,真没看见能吃的野菜。
小幺眉头皱紧了,可能也是想到饿肚子的难受滋味,不得不同意宁熹光再往里走些。
可为了以防万一,他也把菜刀拿在手里,大眼睛四处看着,警惕着周围的动静。
山上没有路,这些年来,随着山上的人增多,也就踩出了一条路。
可道路狭窄,山上的路又崎岖,小幺走的不稳当,宁熹光干脆一把将小家伙抱起来,放进自己背后的背篓。
小幺惊疑的“啊”了一声,好似在惶恐自己的视野怎么突然拔高了。
意识到是大姐把自己背起来了,小家伙拉了拉宁熹光的麻花辫,要大姐赶紧把他放下去。
“大姐你还病着,身上还没好呢。我好重的,大姐放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