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了减震装置,坐在马车上,十分舒服。为了安全起见,又增加了刹车系统。
驱动这样的马车飞奔在从皇家学院到京城的马路上,李峰十分高兴,有了这样的马车,再将道路全都修成水泥路,就可以大大加快物资运输能力。
到了皇宫门口,李峰让小太监前去通报,说自己有新式马车要送给皇帝。朱由校一听,立即就明将马车赶到了西苑。
一见了李峰送来的这新式马车,朱由校马上就喜欢上了,亲自坐着在西苑转了好几圈,然后就讲王应朝叫来,吩咐王应朝将这新式马车改成他的御用马车。
李峰则是乘机向朱由校提出来,要成立交通运输商行的事情,并且说明了这件事情的好处。
朱由校一听,大笔一挥,马上就同意。现在李峰干的事情,还没有赔钱的时候,因此朱由校一听说这玩儿意能够赚钱,马上就同意了。
天启五年,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走到了岁尾,天下了几场大雪,气温变得格外冷。在这样的冬天里,李峰和自己的家人在皇家学院里,平静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也等待着沈佳肚子里的生命降临。
但是在皇家学院之外,却一点都不平静。
魏忠贤虽然已经掌控了朝中大权,但是仍然在继续清理朝野中的对手,将投靠自己的人纷纷提拔上台。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浙江巡抚潘汝桢在西湖边上,挨着岳王庙的地方,给魏忠贤建了一座祠堂。没错,各位看官,就是祠堂。虽然魏忠贤还没有羽化登仙,就已经有了祠堂,开始享受人间香火,受人祭拜了。
潘汝桢将生祠修好之后,上奏皇帝,说这是浙江百姓们感念魏公公对大明江山社稷的功劳,自发兴建的。
朱由校一听,龙颜大喜,没想到魏大伴还这么受百姓的爱戴,大笔一挥,免了杭州地方的三年税负。魏公公也暗自将那潘汝桢升任南京刑部尚书。而杭州巡按的奏章晚到了一天,又没有拍魏公公的马屁,竟然被免官了。
此风一开,顿时建生祠之风在全国大肆蔓延开来。国子监一个叫陆万龄的书生,上书建议在国子监也给魏忠贤建立生祠,并且要将魏公公的塑像和孔子并列放在一起,合称“二圣”。就连远在山海关的袁崇焕,也迅速作出了反应,山海关、宁远、锦州各地都建立了魏忠贤的生祠。
这个消息传来,李峰不由得浑身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他知道历史上袁崇焕曾经给魏忠贤建过生祠,但是没有想到这家伙竟然属于第一批行动的。看来,这袁督师也是节操碎了一地啊。
很快,大明上上下下,都开始掀起了狂热的造生祠运动,几乎在每个地方,官员们都热衷于建生祠。老百姓们从生祠面前走过,那是骑马要下马,坐轿的要落脚,必须给魏大公公行完礼再走。
李峰听到这个消息,想起了后世那场造神的运动。看来,魏公公这是准备将自己也抬到神坛上,就如同那关二爷一般,成了神,就不怕到阴间享受不到香火了。
刘安抚对于这样的事情当然是义愤填膺,拉着李峰和熊廷弼蒯桐喝酒,每喝必骂魏阉祸国殃民。李峰对于这种事情,从来都不评论。而且他也调查过了,给魏忠贤造生词运动的兴起,还真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原来,魏忠贤此人出身不好,家里比较贫穷,否则的话,也不至于割了JJ当太监去了。正因为如此,所以此人掌权之后,便减免了农民的税负,转而对工商业加税。因此在他掌权的这几年里,农民的真真切切地降低了。不过那些工商业者就倒霉了,比如说东林党。
东林党的大部分成员,都不是纯粹的地主阶级,基本上都是暗地里经商,而且许多人还是干着海外走私的勾当。可是魏忠贤对他们一收税,加上要放开海禁,相当于要打破这些东林党官员的垄断,于是东林党人便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了。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他们之间会形成水火之势。所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