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不在内部,而是在外部。
而且大明的敌人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朱标用‘居安思危’这四个字一表达,其他人就明白什么意思了啊。
华夏之国,是大明的根本,务必要保证华夏的安全。
有明白过来的臣子立刻对朱标道:“请太子殿下放心,臣必定殚精竭虑,为殿下效力!”
“不是为我,是为华夏,为大明,为天下黎民百姓。”
朱标端起酒杯,看着在场的诸位臣子,朗声说道:“诸位都是我大明肱股之臣,经此历练,日后必然是我大明的栋梁之材,请诸位多多费心,本宫不会忘记大家的功劳!”
功必赏,过必罚。
朱标算是给诸位臣子许诺,只要他们发挥出色,未来的各部丞相不会少得了他们,甚至进入内阁也不是不可能。
听到朱标的允诺,大家变得更加热情。
其中一人开口道:“殿下,如今海外已经平定,大明外部却一直疏于管理,英王和陛下虽然多派遣大明学子去海外,可他们毕竟没有经历过打磨,管理起来是否方便?我们是不是要把海外的土地统一管理起来?”
海外的管理模式就两个字:粗犷!
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朱瀚的原因,他不想让大明的文官太早的进入到对海外的管理中心,这些文官大多都是读圣贤书的,心中本能的有那种文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可是,海外的那些土地,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掠夺的,朱瀚要用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把海外的财富挖掘出来,并且将这些财富带到华夏来,这是朱瀚要做的事情,一旦那些文官到了海外,他们必定不会绝对的服从朱瀚的命令。
既然如此,那不如让海外的将士先多掠夺一些。
就算派出去了十万学子,那又能如何?
分散到海外各地,一个地方又能有多少人?
还是士兵占据绝对的主力。
朱标听到那位官员的话,想了想说道:“不是我们不派,而是不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海外的资源,尽可能的把华夏建设好,建设成为一个带路人,而且现在的官员,大大的不足,我们只能让海外的土地先野蛮生长,等我们的人才足够,才更方便运作到海外。”
“不是如此。”
这人似乎认死理,他认为自己思考的对,思考的问题对大明有利,他就坚持自己的观点:“海外远离华夏,人心易变,他们万一有自立为王的打算,我们当如何?而且我听闻,海外的将领在外征战,对将士多有赏赐,不少海外征战的将士,回来以后都变成了乡中富户,那些将领得到的更多,如此多的钱财散落出去,那些将领有贰心该当如何?”
“这件事,我父皇和英王自有断论,我们不讨论这些。”
朱标大手一挥,拒绝了他的再次提请:“海外将领大都是与我父皇征战天下之人,忠心自然无需考虑,请相信他们。”
开什么玩笑,海外的将领都是被朱元章精挑细选出来的,忠诚必然没有问题。
至于将领捞钱这件事,朱元章和朱瀚都知道,但他们都没当回事,正是因为那四个字:藏富于民。
民众有钱,这是朱瀚的终极目标,但他们也要考虑谁能成为带头人?
思来想去,只有那些跟着打天下的老将军们最合适,原因无他:唯听话尔!
那些将领无条件的相信朱瀚和朱元章,以后万一有需要他们把钱拿出来的时候,这些人必然会无条件的响应朱瀚和朱元章的命令。
再说,叛乱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海外的将领,五年就要轮换一次,他们根本没有长时间掌兵的机会,还担心他们会叛乱?
根本不可能!
而且朱标也听出来了,这位大臣提及海外存在的问题,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文官的话语权,因为朱瀚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