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任上,曾经的老朋友王诜驸马,给苏轼又送来了官酒、果子及中药等物。早在京师期间,苏轼与当朝的驸马爷王诜关系最铁,时常在一起评诗论画。我们前面说过,王诜出身高贵,手里有不少书画中的精品与干货,而苏轼有的是极高的天赋与鉴赏水平,二人在艺术修养上是一对互为知音的好兄弟。
在这一穷乡僻壤还能够收到驸马爷的礼物问候,让苏轼感到了莫大的慰藉。
在密州,苏轼有一天突发乡思,就给当年一起在川中玻璃江瑞草桥边草地上把酒言欢、一同交游的小伙伴王淮奇写信。苏轼告诉王淮奇,密州的风土饮食都还可以,只是因为减免了百姓们的租税,使得公库空虚。由于正逢灾年的饥馑蔓延,强盗没有一天不出来打劫,好在近期抓了五六十人,局面才稍微稳定下来。
苏轼对王淮奇说,自己新修葺了一座高台(即超然台),有时候登高望乡,下来后便会怅然一整天。近日自己的酒量稍加见长,每天可以饮十五银盏,他日若回到瑞草桥边,一定会去找您一醉方休的。
苏轼还给在杭州时的朋友李行中写信,与李行中一起再来追忆一下在杭州时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在松江时,苏轼就听说有一位自霅川徙居松江的秀才李行中,此人性情高洁,拒绝仕途,其居自名醉眠亭。
李行中,字无悔,福建化州人,徙居松江(今属上海),曾任南宁知军、琼州知府等职。苏轼在杭州时常与之游从,高尚不仕,以诗酒自娱,晚治园亭,苏轼为其题写“醉眠”,后该亭成了文人雅士集会的沙龙。
闲下来时,又收到杭州盐官县安国寺大和尚居则的请求,要苏轼为其所在的寺院写一篇记文。
这位居则和尚,九岁时即出家为僧,十九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眼看就要死了,他就在佛祖面前立下誓愿,表示终身遵守佛祖的训诫,等有钱了就建造千手千眼菩萨。结果病愈后,由于财力不足,就节衣缩食三十年之久。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财物,建立起七丈高的佛像,又建了四重的高阁来供奉这尊佛像。
这不,佛像塑成了,高阁也建成了,就想请苏轼给写一篇记文。
苏轼对于居则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分赞赏,曾将这件事以一个段子的形式讲给东南一带的士子们听,同时对于那些任性欺蒙佛祖的人,苏轼是极为痛恨的。于是,苏轼就提笔写下了一篇《盐官大悲阁记》。
按说,写记文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顶多算是一种民间意义的活动。可是苏轼在记文中谈到了古人取士要考天文、地理、音乐、历法、宗庙祭祀、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今天却要士子们去学一些古代已经将要失传的老掉牙的经义之作。毫无疑问,这些徒发的议论,又被后来的反对派咬定是借此讥讽朝廷更改科场法度的荒谬不便了。
写完居则的记文,中间是发了一些议论。苏轼还在给凫绎先生下的诗集序文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那是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苏老泉从外面回来,取出几篇诗文对苏轼说,你来见识一下这样的诗文,当今世上此类东西不多了。当苏轼看时,发现里面的诗文都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没有一点空泛的议论。而当今的士子甚至士大夫写起文章来,没有一个不是抛开现实中的人事而高谈阔论的。
如今苏轼到了鲁地,就开始搜集凫绎先生的遗文,还很幸运地在凫绎先生儿子处找到了老先生的文集。
原来,凫绎先生叫颜太初,字醇之,为古代大师兖公颜渊的第四十七代孙。儿子叫颜复,见苏轼将父亲的诗集认真地抄录下来,态度毕恭毕敬的,就趁热打铁地想请苏轼给诗集作一篇序文。
不过小颜也没有让苏轼白作,他将家藏的河北易县超级制墨大师李廷珪亲手制作的墨块赠给了苏轼。
据传,唐人李廷珪制的墨质量恒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存,就是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