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玄幻魔法>东坡往事> 第六十五章 吴越王家乡的《陌上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五章 吴越王家乡的《陌上花》(1 / 2)

熙宁六年七月初三,立秋日。

眼看天一入秋,地里的庄稼都要被旱死了,可天上却没有一丝要下雨的迹象。于是,苏轼就按照知府大人的嘱咐,专门写了一篇虔诚的《祷雨天竺观音文》,并专门带上钱塘县令周邠、仁和县令徐璹到天竺寺祷雨。说起祷雨这种民间活动,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中就有记载,到了苏轼的时代,更是一种连官方也参与其中的所谓祈禳丰收的巫术活动。我们知道,苏轼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早年在凤翔府时就参与过多次的为民祷雨活动。

祷雨结束,苏轼一行就夜宿灵隐寺。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到这种地方借宿,对于笃信佛学的苏轼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中不足的是,苏轼这两天身体有恙,但还是在这初秋的季节里,抱病游览了杭州的净慈寺,拜访了圆照禅师宗本。另外还游览了祖塔院,观看了虎跑泉,然后再游览了佛日山净慧寺。

正当苏轼在马不停蹄地游览佛寺之际,朝中官员沈括被朝廷派往杭州视察新法的执行情况,沈括此次的具体受命是要巡察两浙的农田、水利、差役等事。

沈括到了杭州,首先与老同事苏轼谈论了旧情,把苏轼这一时期的新作(主要是诗词)抄录了一份,这也是当时文人间的正常交流活动。

谁知,回到京师后,沈括就用附笺的方式,把认为是诽谤的诗句详细地“注释”理一番,全部交给了皇帝,目的是揭发苏轼在诗文中“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这是老沈这位大科学家对苏轼的第一次下手,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元丰二年(1079),御史何正臣、李定又上表弹劾苏轼,乌台诗案终于爆发。次年,苏轼被贬黄州,牵连亲友三十多名,涉及诗词一百多首。当然,沈括虽不是事件的主谋,但沈括正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我们在这里先不说沈括的劣迹,这时候苏轼还把他当成是前同事,丝毫没有对此人设防,所以沈括至少在苏轼心中尚没有什么值得痛恨的地方。

刘敞的弟弟刘邠这几天寄诗及书信来,苏轼得知刘邠泰州通判的三年任期已经结束,近日将会来杭。

对于刘敞(字原父)、刘邠(字贡父)这对亲兄弟,苏轼不仅都与之有着诗词唱和,而且也都是苏轼值得敬仰的士人。刘敞博学好古,多藏古器奇物,能识古文铭识,并因此考知出三代制度与先儒所说的有不同之处。苏轼后来喜爱古器物大概率也是受到了刘敞的影响。对于风头正盛的王安石,满朝惟有刘敞、刘攽兄弟敢于抑其锋芒,这也是苏轼所看重的地方。刘原父对于苏轼还曾数度提携,做考官时,对于苏轼和章惇皆以国士待之。

刘邠到杭州后,被苏轼邀请去一起泛舟西湖,其时正值张先自湖州回杭,就一起结伴游湖赋诗。

当苏轼一行乘坐的船只到了湖心处时,有一小舟翩然而至,舟中有一妇人容貌甚。及见到苏轼,妇人就自述自己自少年时就极为仰慕苏轼的高名,因为尚在闺中而无缘相见。自己今日已经嫁为人妇,闻公游湖,于是就冒昧上前叨扰。

妇人自称善于弹筝,愿献上一曲,想换取苏轼的一首小词以为终身之荣。

苏轼闻听此言,自然是无法相却,于是乃援笔立就,赋以《江城子》与那妇人。词中有“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之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

苏轼还在词中自注: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可惜的是,现在张先的词已不存。

公务闲暇之时,苏轼还游览了孤山上的柏堂及竹阁。正当他们在有美堂中豪饮之时,正好天降暴雨,只得雨后与陈襄自有美堂乘月夜归。

八月十五,正是钱塘观潮的最佳之际,苏轼自然是不会错过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