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位记住这一个有点小争议的日子:嘉祐四年(1059)十月初四(或初五),苏轼兄弟随其父苏老泉先生郑重地离开了家乡眉山,一条久处深潭的蛟龙,注定要一飞冲天、闻名于世了!
约摸两天的功夫,父子三人即到了嘉树。
嘉树,在罗目县(今四川峨眉山市罗目镇)东南三十里阳山江溉。
相传曾有两树对值,树围三十二尺,两树上端均引出两丈长的横枝,两侧横枝相互攀援连理,以致遮天蔽日。此树种名今天探明为黄葛,号称嘉树。
因此,嘉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处盛景,而不是什么市镇或者村落。
这种景点,只适合苏轼父子短暂系舟,上岸踏访一番。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但就是在这里,苏轼开始了一生的诗词创作。
《初发嘉州》是苏轼最早的诗作(此前还有两首,但有争议),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
其时的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
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
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
《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
有学者认为,苏轼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纷繁复杂,但他的各种思想均可从他所作的巴蜀诗中窥见心迹。一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变化,始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断然不会掺假。
宋仁宗嘉祐四年十月,苏轼兄弟随父出川,自眉州入嘉陵江,经戎(宜宾)、沪(泸县)、渝(重庆)、涪(涪陵)、忠(重庆忠县)、夔(奉节)诸州,下峡,十二月抵荆州,在荆州过的年。
过年后的庚子正月,父子三人又自荆门出发陆行,经由襄(襄阳市辖区)、邓(邓县)、唐(唐河县)、许(许昌)至京师汴梁(开封)。
先说出峡时走的是水路,舟行水上,闲来无事,因此但凡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和心中想到的,均诉诸于笔端,歌之咏之。连父亲苏洵和胞弟苏辙创作的诗文加在一起,竟有大约百余篇,结集起名叫《南行集》。
在素质教育被日渐重视的今天,苏老泉这种培养孩子落笔即记的好习惯实在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例子。
父亲苏洵游览了嘉州的龙岩,凌云寺。
在这里,遇到猛士郭纶。
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但终不获赏。在黎州(今四川汉源北)任都监分别作诗予以官期满时,连归家的路费都没有。
苏轼兄弟因感其不公,分别赠诗于郭纶。
其中,苏轼“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更是将英雄末路的悲凉气概演绎得淋漓尽致。
苏轼兄弟还游览了九顶山治易洞,分别题了诗。
在九华山上的清音寺,向下可尽览长江景色,村舍人家万瓦在目,远处三峨横陈。
川人有谣曰:天下山水之胜在蜀,蜀之胜在嘉州,州之胜在凌云寺。
嘉祐岁中,苏轼为清音寺的一座亭台上题额“清音亭”。日后,此亭更成了南山凌云寺之胜!
嘉州当地曾传闻,苏轼兄弟还随同父亲一起造访在此注释《易经》的隐士程公望的治易隐舍。
城北十里的白崖上有三处岩洞:白云洞、朝霞洞、清风洞。其中朝霞洞还有一个名字叫蕴真洞,又叫治易洞,其时,有位叫程公望的北宋逸民驻锡于此,故有驻锡洞、程公洞之称。
十月十二,苏氏父子离开嘉州的前夕,正好嘉倅(嘉州通判)任屯田秀才要去成都,苏轼于是委托任屯田给宝月大师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