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理由有理有据,的确挑不出毛病。
就像是丢进水里的小石头似的,一瞬间激起了千层浪花,在这左侍郎之后,殿中大部分的文官都做了表态。
总之大致意思就一句话,礼部那些官员是代替大明出使的,不能在他们出使的途中安排新人顶替他们的官职。
反对的倒是不少,但没有一人给出解决办法。
朱允熥脸上仍挂着笑,问道:“诸位以为孤所言的问题不存在?”
存在肯定是存在的,但就是不太好说。
在老朱面前能提出反对意见就已经不错了,谁要敢睁眼说瞎话,怕是眼睛不想要了。
听了朱允熥的话,这些人沉寂了很多,一个个全都鸦雀无声的,就像嘴被破抹布堵住了似的。
那些文官不说话,朱允熥也不多说。
这些人别的能耐没有,最善于死鸭子不认账,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就是打死不认账。
一旦寻到了机会,黑的都能说成白的。
“说话,都哑巴了?”
他们想要以拖字诀蒙混过关,只可惜老朱可不给他们这个机会。
“吏部侍郎你来说。”
说着,老朱便点了人。
他既然敢当这个出头鸟,就得做好被打的准备。
被老朱直接点到,不说都不行了。
吏部左侍郎往自家尚书以及礼部尚书身上偷偷瞥了瞥,硬着头皮回道:“确实存在。”
“你们以为呢?”
朱允熥仍不罢休,又问了其他人。
“存在,存在”
大部分同僚都妥协了,哪还有人敢再坚持。
经营好了合适的土壤之后,朱允熥这才回道:“既然各位大人都这样认为那就太好了,孤还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呢。”
“其实诸位大人担心的那些孤也都考虑过了,目前大明正是对外交流的关键时期,礼官的缺口实在太大了。”
“要不是为了让对外交流符合国之礼仪,其实也没必要非得让礼部的官员过去。”
“但大明是天下共主,传承于千年的礼仪制度又是各诸国蛮夷学习的典范,因而绝对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自我抹黑。”
“作为事急从权的权宜之计,孤以为可以在礼部额外增添些官职,作为对外出使以及在大明接待外使所用。”
“这说白了就是一个身份,以保证大明对外交事宜的重视。”
“万邦来朝四海臣服,那先得出去啊。”
在外交关系处置上,向来讲究一个平等对接,即便这个时候交通往来不变,很少一国掌权之人出来出使的。
毕竟途中往来上数月,会耽误了朝政的处理的。
但为表重视,可以提升出使之人的身份。
一个九品芝麻小官带队出使,这不是你国家的无人可用,就是对这次出使存了亵渎的意思。
朱允熥这次补充上来的安排,很难再提出反驳的理由了。
既没办法反驳,那就只能退而求次。
吏部尚书翟善站出来,道:“殿下说的很对,但正所谓大明人才济济,若只考虑职大出身的士子,不把其他普通士子考虑进去的话,这恐怕会让天下读书人不服的。”
对于职大的士子,朱允熥从来没给他们开国后门,凡想从职大入学的,那必须得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本事。
自准备让郑和出海之后,朱允熥便让他们开始自学外邦的语言了。
职大的士子外出做官这些年,所有的考评基本上都是优,但他们若想回京授官,阻拦的力量绝对不会小。
只有掌握比别人更多的技能,这才能让自己永远达到不败之地。
朱允熥微微一笑,就差举双手赞成了,回道:“翟尚书说的对,不仅是让全天下读书人服气,同时也只有让真正有能力之人得以重用,大明才能永远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
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