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差距的。
有了这,读书人的不忿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有了朝廷两次雷霆之势的处置,昔日风光无两孔家彻底落下帷幕。
往常,孔家子弟以孔家为荣,现在纷纷改名,生怕别人知道自己姓孔。
乾清宫,方成洋汇报了锦衣卫收上来的消息。
“自朝廷决定在各地普及职大教育,并兴建大明第一藏书馆后,各地庶民情绪更高涨外,就连读书人为孔家鸣不平的人都越来越少了。”
普及职大教育是老朱本来要定的,建藏书馆让所有读书人有书可读则就是朱允熥提的了。
对于这,老朱和朱标很快了然。
目前只有世家大族才会有供子弟随时阅览的藏书,好一些的家庭只能勉强供得起子弟科举而已,差一点的连科举用的书都没有。
无论书多书少都属私人所有,哪怕藏成孤本残卷,也很少会有人把自己的书公开让别人阅览的。
而朱允熥反其道而行之,把藏书最多孔家的书让天下读书人都能读到,这在读书人之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
尤其是在贫寒士子中。
“当天下读书人都去传阅,务必得保证珍贵藏书不能受损,孔家传承至今的书很多怕都是孤本了。”
朱标补充了句。
要不是孔家垮了,他作为大明储君,对孔家这些藏书都只能羡慕。
“历朝先贤真迹肯定不能放于人人都能出入的藏书馆中,人来人往的不容易保存外,还太容易失窃了。”
“儿子想是否把这些重新印刷之后再供读书人传阅,另外有一些热门书籍还可多印一些,毕竟读书人那么多等一个读完再供一个去读,那得等到猴年马月。”
“若真是想从中学得东西,那就应以里面的内容为主,没必要非得去传阅真迹吧?”
泱泱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有记载却流传不下来的典籍,这无不都是人人把之当成私有物,不愿被别人所看到。
之前已经丢失的没办法,朱允熥不想现在存有的这些等若干年过去之后也都消失不见了。
虫吃鼠咬是其次,即便是有他的穿越,他也很难保证等五六百年发展到他所存的那个时代,一场战火都不会发生。
但,知识要传承。
这些孤本原着也都是瑰宝,他也不会为了文化的传承把这些东西毁于一旦的。
“你考虑的有理。”
“孤看既然是天下第一藏书馆,不仅要仅仅只聚孔家的藏书。
凡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都可备辑为一书,供天下读书人阅览。”
《永乐大典?
听了朱标所言,朱允熥眼前一亮。
这书若真能编到《永乐大典的规模,将会给文化史上留下一巨大的宝库。
历史上,《永乐大典编纂人数最高峰时达到了216万人,国库收入四千余万,光是花在修书上的就有一千余万。
可惜修成之后只束之高阁,没有复印让天下读书人传阅。
自正统十年开始,宫禁中接连失火,明末《永乐大典正本彻底失踪。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有人怀疑《永乐大典收藏于万历皇帝的定陵。
因此,永陵成了明十三陵墓包括老朱的明孝陵朱标的明东陵唯一一座被挖了的明陵。
墓中多少珍贵陪葬品毁于一旦不说,就连万历和其两个皇后的骸骨也被浇上汽油焚烧。
至于,所留副本于雍正年间被收于翰林院。
到乾隆年间,只剩了2422卷,剩下千余卷不知所踪。
到了光绪二十六年,翁同和入翰林院查点,仅存八百余册。
剩下的去了哪儿不言而喻。
再到后来,国家仅存有二百余册,还有数百册留于外面。
耗资巨大,价值非凡的一部旷世奇书没能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