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攻城,两人其实也打定了主意只是协助。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兵马伤亡太大,当个冤大头,将自己的兵马葬送于此。
特别是杨佺期,他和殷仲堪不同。殷仲堪出兵的另1个原因是为先帝讨还公道而来,所以颇为卖力。而杨佺期则是完完全全的助拳而来,他是被桓玄说服而来,卖的是桓玄的面子。这件事,他的父亲梁州刺史杨亮是持反对意见的。
杨亮认为,这是王恭和司马道子争权的纷争,杨氏父子不必掺和进去。双方皆非仁义之师,让他们自己去斗便是了。荆襄梁益兵马只需自持,静观其变便可。
不过,桓玄出面,杨氏父子却也无法拒绝。杨氏父子当年在桓温麾下,桓温待他们不薄。如今杨氏父子皆为刺史,已然崛起。桓氏式微,只有小公子独立支撑,怎可不尊旧主。出于这样的原因,杨佺期才出兵参与此事。
但杨亮也派人送信给杨佺期,叮嘱他万万不可将豫州兵马全部搭进去。1旦失去手中兵马,他这个豫州刺史便也不保了。杨亮告诉杨佺期,可助其声威,但不可深陷其中。别人要拼命,让他们拼去,不可落得泥足深陷,损失惨重。就算此次勤王成功,王恭那样的人也未必能够容人,不能全信他人。
杨佺期自己其实也是个有主张的人。起初他对王恭起兵是抱有些许的同情和赞许的。王国宝等人的倒行逆施他也有所耳闻,杨佺期的夫人出身谯国罗氏,不久前家族中的几名官员被王国宝所杀。虽然说和他们关系淡泊,并不亲密,但这终究是1笔账。王恭讨伐王国宝,他也是心中赞同的。这也是他说服自己的理由之1。
但王国宝死了之后,王恭拒不退兵,也不肯和司马道子和谈,杨佺期是很不满的。那日当着王恭的面,两人也起了争执,闹的有些不愉快。
杨佺期早已决定,此次在南城的进攻只是浅尝即止。若能花费1些可接受的代价攻克南城便也罢了,若是损失太大,攻城受阻,则没必要去白白消耗自己的兵马。毕竟,王恭的北府军才是主力。56万北府军攻东门,自己和殷仲堪吸引了数万守军,攻破城池应该不是难事。
鉴于种种考虑,在遭受猛烈的打击和伤亡之后,杨佺期下令暂缓进攻。兵马在城下呐喊叫嚷,放箭射击,但是并不发动猛攻。以牵制为主。
如此1来,场面倒是热闹。兵器交击之声,叫骂呐喊之声震耳欲聋。但真正有威胁的进攻却并没有发生。
南城如此,西城的进攻也乏善可陈。倒不是殷仲堪不肯进攻,而是殷仲堪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此次出兵是为了给司马曜讨公道而来,王国宝死不死他倒是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攻进建康之后查清楚司马曜的死因,将弑君祸首惩办。
但是,殷仲堪知道,此次出兵其实是乱了大晋大局的叛乱举动。王恭有野心,他的动机不纯,很可能会有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若是王恭有篡夺之心,颠覆了大晋的话,自己岂非不但不是报答先帝司马曜之恩,反而成了罪人。这是其1。
其2是,就算王恭没有其他的想法,攻破京城这件事也将是叛逆之举。但凡领军攻破建康,这个污名便会永远跟随自己。自己可以出兵,可以协助,但是破京城这个污名自己不能承担。让王恭去破城吧,反正他恐怕也不在乎这些。
这样1来,西城和南城的两支兵马虽然想法各异,但却殊途同归,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两支兵马在进攻开始不到1个时辰之后,都不约而同的转变成了佯攻模式。雷声大雨点小,却都不肯下死命进攻。
本来京城的防御体系便极为坚固,防御的兵马便人数不少。进攻方又各怀鬼胎。这让这场本应该是极为激烈,甚至是惨烈的攻城战几乎成了1场闹剧。
杨佺期和殷仲堪都不肯出全力的情形下,城头压力骤减。这让重点防御东城,导致西城南城上杂牌军居多,成为最薄弱和被突破之处的担心反而变得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