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名士在当世最大的作用是什么?</br>不就是影响,乃至于操控舆论嘛。</br>只要糜旸一声令下,不用多久的时间,许多关西名士就能在大汉境内</br>,掀起一股讨伐孙权的舆论风暴。</br>在那场舆论风暴中,众多关西名士能将孙权喷的体无完肤。</br>但这样的办法,可以用来解气,却没办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br>因为关西名士再多,他们最多能影响的也只是大汉境内。</br>收复长安后的大汉,每做一件事,都要从整个天下着眼。</br>毕竟大汉的定位是华夏正朔。</br>可这一点不是名士多就有用的,曹魏与孙吴境内的名士亦不少。</br>要是贸然暗中授意关西名士抨击孙权,那么曹魏与孙吴两家的名士肯定会反击。</br>三家名士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会给天下人造成一个默认的心理印象——汉、魏、吴三家互相撕咬,本质上并无不同。</br>这样的心理印象是有利于孙吴,却是不利于大汉的。</br>该说不说,孙权的政治天赋真的是点满了的,他走的每一步看似滑稽,但背后都有着深意。</br>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糜旸从始至终,都未提出过这方面的建议。</br>而糜旸也一直未找到好的办法,来从根本上瓦解孙权的阴谋。</br>糜旸想不出,诸葛亮却想出来了。</br>大汉既然是华夏正朔,那他自然不屑与所谓的吴朝争辩。</br>相比想在言语上取得胜利,诸葛亮则是直接用堂堂正正的行动,来让孙权的一切阴谋不攻自破。</br>尊崇忠义、宽仁、自信、等等符合华夏正朔的形象,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潜移默化的在天下人心中成为今汉的标签。</br>而分化、离间、种乱、等等能让孙吴内政一团糟的手段,亦会在孙登被封赏后,一步步在江东的腹心之地发酵酝酿着。</br>在明白了诸葛亮的所有想法后,糜旸不自觉地想起了史书上非常着名的一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br>诸葛亮今日的建言,不就是很生动地在诠释着这句话吗?</br>不止殿内众臣对诸葛亮的建言感到惊喜,就是坐在主座上的刘备,这一刻看向诸葛亮的目光中,也充满了满意与骄傲。</br>卧龙向来不轻吟。</br>可一旦吟叫,那定然是天籁之音。</br>没有过多的犹豫,刘备就开口道:</br>「丞相之言,深得朕心,当速施行。</br>至于孙登具体该如何封赏,亦由丞相一言决断,无须报于朕。」</br>正所谓: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br>可身为天子的刘备,却毫不迟疑地将封赏孙登的权力交到诸葛亮手中。</br>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程度,达到了何种地步。</br>而将事情甩给诸葛亮之后,刘备看向糜旸言道:</br>「明日太子就要到长安了。</br>你亲自去接。」</br>突然被派了一个任务的糜旸有点愣。</br>他不是不知道刘禅明日到长安的事,也不是不愿意去接刘禅。</br>他发愣的原因是,尚书台内他还有许多政务未处理,实在是有些抽不开身呀。</br>政务已经积压的够多了,再积压下去,他元旦那日也休想休沐。</br>刘备看到了糜旸脸上的些许迟疑之色,要是其他君王见臣下对接太子一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