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 汉章武二年十二月,刚刚带领汉军取得一场大胜的诸葛亮,在留下部分兵马守卫僰道后,便带领着其他大部汉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来到了越嶲郡的阐县之外。
当诸葛亮的大军到达阐县之后,由于僰道之战的大获全胜,诸葛亮在南中的威名大涨。
故而原本附逆于高定的阐县县长,在诸葛亮领军到来的那一日,便立刻主动打开城门迎接诸葛亮的大军入城。
阐县县长的首鼠两端自然瞒不住诸葛亮,可诸葛亮并没有惩罚阐县县长的打算。
阐县只是一个小县,县内连数百县兵都难以招募,面对着势大的叛军,阐县县长当初附逆也是无奈之举。
若是他不附逆,高定乃是彝族首领,他是很有可能做得出屠城这种事的。
况且阐县县长的选择,与南中大部分县长的选择一样。
南中的大部分县治并非都心向叛军,他们之所以会选择附逆,只是在叛乱刚发生的时候,他们势单力孤,在这种情况下附逆是自保的最好选择。
当然若是僰道之战诸葛亮败了,那么阐县县长肯定对高定亦会愈发忠心。
一正一反,皆因时势而变。
诸葛亮不仅没有惩罚阐县县长,还在言语上多加抚慰了阐县县长一番。
诸葛亮的态度让阐县县长感激涕零不已。
见已经安抚住阐县县长,诸葛亮便指挥着万余汉军入驻阐县,修整城防,想着将阐县当做他平定越嶲郡的一个临时基地。
这也是诸葛亮安抚阐县县长的一个原因,由于接下来阐县是他的临时驻兵基地,那么阐县的安稳当然是颇为重要的。
而阐县的安稳,离不开县长这地头蛇的大力支持。
另外他今日对阐县县长的态度,迟早会通过阐县县长的口宣扬出去。
待这件事传遍整个南中后,听闻这件事的其他各县县长,心中对诸葛亮汉军的到来就不会太过抵触。
有着这样的心理,只要时势继续朝着汉军有利的一方面发展,那么南中将来就会有更多像阐县县长这般的人出现。
这便是诸葛亮对于南中之乱,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攻心之策——只诛首恶,不问附从。
等安排好大军入驻阐县的事务后,诸葛亮便派出大量的斥候,探查着高定与孟获的动向。
上个月僰道县外那一战,可以说给高定与孟获的叛军造成了有力的打击,但那一战尚不足以将这二人的部族都打散。
据后来打扫战场收集到的情报可知,在僰道一战中万余彝军战死者有千余,被俘者两千余,剩下的将近七千余人皆四散逃脱了。
在对敌军的损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后,饶是诸葛亮也曾暗暗感慨过彝人果然善奔。
只是在感慨完之后,诸葛亮便意识到南中的平乱战争还有几场恶仗要打。
若是与曹魏或者江东交战,哪怕同样他们的军队战败后逃逸的居多,诸葛亮却不会有此忧虑,可南中的彝军却不同。
彝军是以部族为基础构成的一支军队,这样的军队存在着军纪不严明,训练不充分的弱点,但它也有着十分显著的优点。
这个优点便是他们对自己首领的归属感十分强,毕竟他们的首领实际上就是他们的大家长。
在这一个优点之下,魏军或者吴军若大量逃散了,可能很多就顺势不会回归军中,就算回归也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可彝军却不会有这层担忧。
依照诸葛亮的推算,不用多久高定与孟获就会将自身逃散的大部分族人,重新收拢到一起。
而就在诸葛亮领军进驻阐县后的几日后,他之前派出的斥候就回来将打探到的最新情报禀报给了他。
“高定、孟获二贼败逃至邛都,收揽溃兵,军势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