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四郡在当世还是处于未开发的状态,故而不管是以往的益州牧刘氏父子,还是刘备,他们对南中四郡采取的都是安抚为主的手段。
在众多安抚的手段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刘备承认“南人自治”。
南人自治指的便是南中四郡的重要职位,乃至于太守一职,刘备都委任南中的当地豪强担任。
正因为刘备承认这一点,以往南中四郡才大体上保持着服从的态势。
南人自治是刘备当初采用的权宜之计,毕竟当初刘备势力正处在向外扩张的阶段,实在没必要将精力浪费在南中四郡上。
但是这一点的弊端是很明显的。
南中豪强本就在本郡内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如今南中四郡的重要右职又尽皆掌握在本郡豪强手中,这便导致南中四郡的豪强,已然在朝着割据一方的诸侯转变。
南中四郡目前名义上还是大汉的国土,但实际上大汉对那四郡的控制权十分之低。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知道一旦等他南征的消息传到南中四郡,那么为了自保,南中四郡的地方豪强肯定会悍然据郡叛逆。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早有预料,故而他在看完南中四郡的地图之后,便开始思量起相应的应对策略。
南中四郡单单一郡的实力并不强,可要是四郡都联合在一起,那么南中叛军的总兵力极有可能会达到两万左右。
而诸葛亮知道,哪怕他汇合了赵云的大军,他用来平叛的总兵力,大概也在两万左右。
可是虽然大军数量差不多,但南中叛军占据着地利,这样的情况下,南中叛军的优势就会十分大了。
诸葛亮在思虑的时候,想起了之前糜旸在书信中为他献上的策略。
糜旸建议诸葛亮应当要分化南中四郡,尽量不要让他们联和为一体,这样才能各个击破。
可以说糜旸的策略,与诸葛亮自己之前在心中筹划的可谓是不谋而合。
但是该怎么具体做到这一点,看的则是诸葛亮的韬略了,毕竟糜旸没有亲临南中战场。
在诸葛亮思索的时候,他察觉到于禁又开始坐立不安起来,因此他便温声问于禁道:
“文则久经战阵,谓为名将,今我军南征在即,不知文则有何教我?”
诸葛亮的突然询问,让本来就在忐忑的于禁吓了一跳。
但诸葛亮态度温和,这让于禁的情绪复又变得安稳下来。
相比于糜旸当初要他献计的手段,诸葛亮的问计算的上十分谦逊了。
在情绪稳定之后,于禁却一时也回答不上来诸葛亮的询问。
于禁当然知道诸葛亮将他带在身边的目的,早在今日之前,于禁便狠狠恶补了一番关于南中的相关情报。
可是在对南中有了一些了解后,于禁却感觉到这次南征之战并不好打。
虽然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世人的忌惮心理来说,南中的叛军别说与魏军相比拟了,就连吴军也远远不如。
但身为宿将的于禁却懂得一个道理,那便是攻打偏远的敌人,有时比攻打强大的敌人更加棘手。
既然会攻打强大的敌人,那么己方肯定是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可攻打偏远的敌人,有时候却并非如此。
就拿这次南征之战来说,从表面上看南中的叛军总兵力在两万左右,看起来不多。
但那两万叛军分散在南中的大山之中,以险峻的地势作为依靠。
在这种情况下,南中四郡就像一处深不见底的泥潭,哪怕己方大军举起坚硬的拳头朝着泥潭打去,但这又能得到什么效果呢?
就像江东的山越一般,他们正面对战几乎就没打赢过吴军。
但他们却一直是吴军的心腹大患,原因就在于山越将吴军拖入了他们所处的泥潭之中。
这样一来,吴军越打会越疲惫,而山越却越打越顽强。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