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这位大臣便是刘晔。
当看到刘晔从座位上站起身后,大殿内的其他大臣纷纷对他投去了异样的眼光。
这人是王佐之才,但他亦是根正苗红的前汉宗亲。
刘晔身份的敏感度,让他与贾诩一般获得了各位大臣眼中各式各样的目光。
但面对这些异样目光,刘晔却显得很是淡然。
之前他在宛城中的各种议会中,从未发表过只言片语,并非是他心中没有良策献上。
只是他知道因为他身份的敏感性,所以在魏军没有经历一场大败之前,他说的话不会有人听得。
如今魏军大败已成事实,是他该出来的时候了。
刘晔从群臣的身影中如一位孤行者一般走出,他在来到曹丕的身前后,对着曹丕一拜后言道:
“宛城绝不能弃。”
当刘晔的这一句话说出来之后,一众方才建议曹丕弃城暂避汉军锋芒的大臣,立马就都对刘晔投去了恼怒的目光。
因为刘晔是直接否决了他们的提议。
只是曹丕在看到刘晔出来说出这番建议后,他的心中却浮现一些希望。
刘晔,他自然是不信的。
莫说刘晔,就说在场的大多数大臣,他真正信任的也是寥寥可数。
但信不信是一回事,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
曹丕自继位以来一直想摆脱曹操的影响,他不想在曹操死后,还成为一位受曹操荫蔽的天子。
但在经历过连番失败后,特别是襄樊会战魏军大败后,曹丕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开始转变。
有些事他没必要违背曹操的嘱咐。
例如刘晔这人的才华,曹操在世时也是很赞许的。
在这种心思下,曹丕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刘晔,他对着刘晔问道:“卿有何见解,可尽言之。”
凡有建议,则必有相应的理由来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方才部分大臣以武帝故事,当做最大的理由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一般。
不过对着时局有着独到见解的刘晔,他既然会出言献策,那自然是不会想着扯什么曹操的虎皮来论证他的观点。
只见刘晔对着曹丕一拜后言道:
“方才议者建言陛下弃宛北归,乃以当年武帝故事为由,然当年之事岂与今日同?”
“汉中虽兵家必争之地,更乃蜀中门户,然其处群山之中与关中相隔。”
“因此缘由,当年先帝发大军以守汉中,辎重兵力耗费无数。
不出数月,我军疲态已显,故而只能无奈退却。
但宛城东邻豫州,北接司隶,与中原之富庶地带近在咫尺。
凭此地势,不出半月,中原之兵力粮草即可驰援宛城。不出一月,河北之各路援军亦可集结宛城之外。
集中原与河北两国之力,纵算贼军发大军攻打宛城,我军又有何忧?”
“再者,关中有崇山峻岭与汉中相隔,暂且弃之并不会威胁关中之地。”
“但宛城之后便是我朝腹心地带。若贼军拿下宛城之后,分派精兵袭扰我中原腹地,则中原将板荡难安。
而一旦中原动乱一起,我大魏基业恐有动荡之忧。”
相比于刚才陈矫、陈群等不通兵事的大臣,苍白以曹操放弃汉中的例子来劝谏曹丕。
刘晔的建言则是基于当下的时局实际情况,来对曹丕进行劝谏。
无论是守备宛城的可行性,亦或是放弃宛城的危害性,刘晔都对曹丕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在这么一相比之下,刘晔的建言无疑得到了在场通晓兵事的大臣的一致同意。
他们心中本来就不赞同陈矫、陈群等人弃宛北归的建议。
于是在刘晔对曹丕进行劝阻之外,其他大臣如司马懿、贾逵等知兵事的大臣,也纷纷起身来到刘晔的身后附议他的建言。
而曹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