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tet_c">只是虽然心中有着赞同之意,但诸葛亮的脸上却没表现出什么异常。
诸葛亮看向糜旸言道:「既然子成有这番见解,那可有相对应之策略?」
诸葛亮的语气很是寻常,令糜旸有些摸不着诸葛亮的想法。
他方才那番言论,除了有借鉴历代以来各大贤臣的理解之外,还加入了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认,大汉亡于土地兼并及地方豪族壮大。
但这是原因,不是根源。
土地兼并与地方豪强,都是历朝历代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造成土地兼并,地方豪强不断壮大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而直接原因就在于封建制度的不完善,朝廷的软弱。
这种根源在封建社会,是无法轻易改变的。
这一点目前,亦并不适合在诸葛亮面前提及。
所以只能从直接原因入手。
只要朝廷能够作为,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制度去抑制、去打击,那么就能改善这种情况。
只要维持百姓的基本生活,就能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
例如汉宣帝,他之所以能将大汉带向鼎盛,就是他深知民间疾苦。
他掌握实权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改革,核心一个是整顿吏治,一个是打击豪强抑制土地兼并。
在他的努力之下,终于将汉朝推向鼎盛。
历代朝代之中兴,大多就这两个手段。
而他的继任者汉元帝,论人品他这个皇帝不见得有多差。
但他上台之后的作为,几乎就是与汉宣帝反着来。
他甚至将汉代帝王历来整治地方豪强的绝招「陵迁」制度给废黜了,终于将西汉带入了灭亡的深渊一去不复返。
前后至多不过三十年而已。
制度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负责创造与改良制度的执政者,就要承担起相对应的责任与作用。
虽然不懂诸葛亮是否赞同他的想法,但糜旸还是接着对诸葛亮言道:「因观其失道缘由,从而可得应对之策。
旸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正本清源。
朝廷首先应当招揽贤能之士辅左朝政,黜退无能女干诈者以正时局。待朝廷一稳,再发布惠民之政策,以恩义及信用来获取天下人心。
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当有三步:分别为赏罚分明令民众各尽其力,俭约用度以丰国库,薄征税赋以令民富。
待国库充盈,军备有余,人心向附时则可举兵出征。
敌国民众,若知道我朝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则势必会对我国有所期盼。
期盼之心一起,则必取敌国之势即成。
有此大势在,熟悉敌国国情之人,会为我国充当间谍。
熟悉敌国山川地形之人,便会成为我方进攻敌国的向导。
若北方之民与我国之民心意相通,则是天意即是如此。
以实利唤起天下人思念汉室之心,到那时大王举兵北向,则无有不胜。」
….
在糜旸看来,所谓的天下人人思汉,更像是一个政治口号,但这个政治口号既然会存在,自然有他存在的道理。
就像历史上,曹魏与司马晋禅代之时,社会名士出于私心一片赞誉之声,都以为盛世要来临了。
而后就是神州陆沉,更大的一场灾难来临。
在那场灾难降临之后,社会上下才知道大汉的好,纷纷开始人心思汉。
就连许多异族建立政权,为了笼络人心,都纷纷以汉为国号,直到最后,都把汉这个国号给用烂了。
所以在有时候,复兴汉室不单单可以当做一个口号,更是可以当做一个笼络人心的大好利器。
毕竟汉室四百年之天下,大汉的强盛富强已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