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度将他调回,宦官马骐又在交趾为非作歹,那黎利也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br>当然,朱高煦最看重黄福,还是他敢在朱瞻基缩边求太平的时候怒怼朱瞻基。</br>具体的内容朱高煦忘记了,不过朱瞻基反正是被怼的毫无面子,从财政到军事都被黄福怼了个遍,最后不得不派郑和再下一次西洋,并且派黄福前往南京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征收南方赋税运送北方。</br>事实证明朱瞻基这个举动很正确,最少在宣德七年黄福就任南京户部尚书到正统五年病逝期间,南方的赋税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支撑起了正统年间的第一次北征和南方的第一次征讨麓川这两场战役。</br>等到黄福一死,正统年间的南方财政收不上来且不提,地方上更是爆发了不少官员盘剥百姓而起义的事情。</br>这样的人才不好好利用实在太可惜,因此朱高煦才会直接拔擢他为工部尚书。</br>万一郁新什么时候干不下去了,夏原吉可以顶替户部尚书的缺,黄福可以顶替吏部尚书,而朱高煦也可以安排孙铖接管工部了。</br>户部、吏部、工部,只要这三个衙门抓稳,不出现什么大岔子,大明还能兴旺五十年。</br>如此想着,朱高煦也就对黄福多加关爱了:“工部的事情,倒是劳烦你多费心了。”</br>“朝臣之中,我最信赖你与郁新、夏原吉,对你们十分喜爱却不知如何回报,只能以赏赐来显示恩宠了。”</br>朱高煦这一番土味情话说的黄福连忙作揖,不等黄福反应过来,朱高煦便对角落的司礼监太监开口道:</br>“赐黄福、夏原吉、郁新、孙铖四人斗牛服,钱千贯,绸缎各百匹。”</br>“奴婢领教。”</br>“臣谢殿下隆恩……”</br>司礼监太监与黄福先后作揖,朱高煦则是示意黄福起身,同时对他询问道:“黄河和吴淞江的事情如何了?”</br>“回禀殿下……”黄福理了理思绪,然后才继续道:</br>“吴淞江下游几乎淤成平陆,黄浦江通过吴淞江入口的地段更是遏塞难浚。”</br>“臣一边疏通,一边走访,眼下已经疏通近百里,不过要想更进一步,还得在夏驾浦、新洋江与吴淞江交汇处建造石闸,以此达到节制江流,防止潮沙倒灌吴淞江。”</br>“除此之外,还得开河道十五丈,从黄渡修至宋家桥,沿途长八十里,才让吴淞江稍微恢复秩序。”</br>“不过想要彻底解决吴淞江的问题,还得在吴江南北两滩开浚,以渲泻太湖之水。”</br>“臣与工部的官员们算过,如果要解决吴淞江和太湖的问题,恐怕耗费的钱粮折色过后不低于六百万贯……”</br>六百万贯,这几乎是现今大明全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br>如果刨除文武官员俸禄及军队饷银,那想要凑足这笔钱,也起码要花费五年。</br>黄福之所以将治理分三个阶段讲出,就是觉得朝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br>“这样吧,朝廷每年调六十万贯给伱,十年内将吴淞江和太湖的问题解决,让松江府百姓享受太平。”</br>面对水患,朱高煦向来是十分重视的,并不会因为江东六府的乡绅富户厌恶自己而停下对当地的建设。</br>吴淞江和太湖水患的问题一旦解决,江南这个鱼米之乡也能更上一层楼,朝廷也能得到更多惠利。</br>从长远来看,这是肯定要做的事情。</br>“黄河与运河的疏通和修葺,工部估计要动工二十万,耗费五年才能解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