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群臣反应过来,朱高煦便起身对朱棣作揖:</br>“父亲,儿臣准备以山东和辽东为试点实行行政,一旦新政成功则可以全面推广。”</br>“你想怎么做?”朱棣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脸上露出好奇的表情。</br>当然这一切都是伪装,因为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朱高煦就已经和朱棣商量了新政的所有细节,他现在不过是装作不知道,以此来为朱高煦托底罢了。</br>不管新政成功与否,他都可以作为中间人来缓解东宫和群臣的关系,这也是朱高煦想要看到的情况。</br>“自即日起,将山东的胥吏月俸设为二石,将乡镇的里长与粮长委任胥吏担任,胥吏也有参与科举拔擢为官员的机会。”</br>朱高煦一开口,解缙就知道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br>“臣请问殿下,山东有多少个乡镇……”</br>礼部尚书李至刚作揖询问,朱高煦则是不假思索道:“集镇三百四十五,乡村五千八百一十六。”</br>朱高煦的回答让李至刚猝不及防,但他还是镇定道:“若是按照殿下所说,那这些乡镇起码需要设一万二千三百余人。”</br>“不!”朱高煦打断:“准确来说是一万八千五百三十二人,因为集镇需要设里长五人、粮长五人。”</br>“此外,山东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设官员六百二十员,州县胥吏五千二百,全山东合计官员六百二十,州县乡镇胥吏二万三千七百三十二人。”</br>“好……”李至刚被朱高煦打乱了节奏,只能抓住机会开口道:</br>“按照殿下所说数量,加上茶盐矿课司胥吏,起码有二万四千人。”</br>“敢问殿下,这群人的岁俸几何?”</br>“胥吏五十七万六千石,官员十二万四千石,合计七十万石。”朱高煦不假思索的报出所需,这让李至刚语塞。</br>不等李至刚开口,朱高煦继续道:“依照今岁的山东《粮册》与三司课税及商税,完全可以在养活本地官员胥吏的同时,向朝廷上缴三百八十万石,并上缴三司与商税四十余万贯。”</br>“可布政司还需要截留……”李至刚准备继续说,但继续被朱高煦打乱节奏。</br>“既然是新政,那自然要更改,地方的截留日后固定为三成,剩余七成上交朝廷。”</br>朱高煦说罢,同时也对朱棣作揖道:“陛下,儿臣知道国朝胥吏之数从未超过六万之数,但时过境迁,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的,朝廷胥吏数量只有五万余,原因是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天下读书人不足。”</br>“可如今,朝廷已经举办多次科举,单录取进士便有数千人,下面的举人、秀才和童生更是数万、数十万之巨。”</br>“用这些人担任胥吏,总比用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强得多。”</br>“儿臣所想,便是以山东为试点,不论田亩情况,只收取产出的一成。”</br>他说罢,解缙也抓住了一个点,走出对他作揖:“臣请问殿下,如此高的田赋,若是百姓有怨言又该如何?”</br>“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朝廷从百姓手上取来这么多的赋税,自然要用在百姓身上。”朱高煦的思绪比解缙更快。</br>“修建官道、乡道、桥梁、塘堰河道、陂渠堤岸都需要人力,也都可以通过建设返还给百姓。”</br>朱高煦说出了经济循环的理念,这种理念古人早就知道了,解缙自然也了解,因此他询问朱高煦道:</br>“粮食运输皆有损耗,如此大费周章,恐怕损耗不小。”</br>“朝廷自西南、海外收取金银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