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簌簌簌———‘
微风掠过春季疯长到及腰深的野草,半卷残云遮着弯月,天光昏暗。
荒郊野外的路边,驿站寂静无声。
这驿站看上去就是个高高的围墙围着砖砌的瓦房和烽火台,围墙上有站着守卫的岗楼负责值更守夜,并设火把,火把以接力形式点燃,保证昼夜不息。
如是,火把和墙外有特色的树木,就成为昭示驿站存在的标志,以免需要使用它的人错过。
从建筑形式而言,这样一座“院落”就大体兼具了居住、防御、传递信息等功能。
“哈啊———”
此时,被安排上来轮值守夜的三名驿夫百无聊赖地打着哈欠,困倦地倚着墙,一下下点着脑袋半梦游钓鱼,好像要睡过去,却又不得不强打精神。
其中一人眼皮子直打架地撑着墙站立。
此刻,从他们的视角看,墙外的道路和树木、野草,都是模糊、昏暗的色块。
和这个时代大部分人一样,驿夫们患有轻度夜盲症。
所以他们没能注意到野草丛和灌木的轻微摇晃。
“———簌簌。”
几簇草丛悄无声息地钻出了草堆,很快移动到墙角,驿夫仍没有看见———一队黑军战士摸近了围墙,搭人梯扒住墙爬进来。
这是专门被派来对付驿站的。
而这么做的目的,则是瘫痪、摧毁敌人的区域掌控能力。
按陆大古的经验,至少在他当年建立的大汉国是这样:
在电磁通讯设备开发普及以前,很多信息只能靠人骑马带纸质信件资料传达,而人马总是要休息的,尤其,作为代步工具的马虽然速度相对快,但它们的耐力有极限,连续跑两三百里就可能被跑死。
因此,中转自然成为必要。
于是就有了相互间隔20-50里的【驿站】。
而【驿站】又分为【驿】、【站】、【部】三个部分。
“驿”是负责接待重要官员与物资运输的,“站”是负责传递机要情报的,“部”是负责当地府政公文信函传达的。
然后为这些驿站工作的古代公务员们,通常运送普通的文件时,每天骑行百八十里,可以在驿站歇脚过夜,第二天接着走。
但如果信件上用朱砂红文标注有“马上飞递”(历朝历代稍有变化)字样,那么,送件人就不被允许休息了,他们被要求带上急件,沿驿站路线,换马不换人,接力赛跑般火速疾驰。
而不同于后世影视剧里的是,首先,为了保证信息传递足够稳妥,这种急递不是单人单马走天下,一般有多人协作。
此外机要急递是双向的,文件运送到下一站时,会以同样的方式向上一站送回单据,如果上一站在规定时间内未收到回执单,就说明送件人或前方的驿站出事了,驿站会立马通知当地官府,并同官府协作检查线路。
接着,查出问题以后,当地官府会扣押全部经手人,并向上一级交递紧急呈文,申请处理此事。
然后对送件人下手的涉事案犯就会知道什么叫“重拳出击”和“九族剥离之术”:
上至太祖母下至玄孙,九辈人,年龄不算太小又不太老的都杀了。
其余为奴为婢或晚景不详。
当然,这种情况还是少见的,只发生在仵作验出送件人确为非自然死亡、被人杀害的时候。
其次,为避免文件受损,机要文件都是是层层加封的,不同部位损坏归不同责任人。
以文书为例,发件人将文书装袋后火漆加封,发件单位再用公文袋火漆加封,驿站用防水油纸裹好塞进信匣再加封,最后驿卒用邮袋包裹公文。
再次,送件人通过有危险地区,当地官府会追加人手互送,保障安全。
最后,为了保证稳妥,送件人都会沿着驿站设立的官道行进,不会走荒无人烟的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