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笑声中,蒸腾的热气拂面,已是温暖如春。
今天桌上只有一道汤,其他都是炒菜。
因为陆大古培育的“早春三号”和“中黄二号”大豆出油量更大,更耐寒暑,栽培推广得很快,民间油价又降了。
本历史线汉国的民众,现在九成以上都能保证一日三餐,每旬(十天)有肉,粘点油荤,炒菜普及率,顺利达到七成以上,加上工业系统的物资输送,民众的生活再苦,总归能混口饭吃,条件稍好的人家,每顿午餐都吃得上有油的炒菜。
“嘶,呼.....”
同一时间,离村几公里,兵营门口的执勤岗亭里。
两名卫兵打着哆嗦搓了搓穿上露指羊毛手套的双手,另一个用火折子点燃煤炉,再拿着火钳给他们取暖用的煤炉添煤。
在火柴推广以前,炎华大地上的人们在钻木取火、打火石和利用聚光生热原理铜镜引火之外,用得就是这种古代版打火机:
它外表不过一枚小巧的竹筒,内部则卷着植物纤维、硝粉、硫磺等物质,在使用前,需要先点燃它,然后将明火吹灭,让其保持在阴燃状态,接着用钻出小孔的盖子盖上竹筒,由于缺氧,筒内物质就会保持在半燃不燃的状态,等需要用火时,开盖,用力一吹,得到足够氧气的火星就会燃起。
还有种古代版打火机,名曰“火镰”。
它由火石、火绒和火钢三部分组成。
火石通常指燧石,也可用鹅卵石代替;火绒就是艾蒿的嫩叶,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春夏末期将其叶片采摘凉干或阴干后用手揉成絮状即可使用;火钢则是经热处理成镰刀形状,作为火镰主件的普通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