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人呐,就是不能有良心。有了良心,干了什么坏事,或者说哪些地方没到位,那心呐,就痛咧。
公公虽然没有摸胸口,但说真的,他这一刻还是比较惭愧的。
回头打笔款子给老爹,叫他帮着咱扶贫助学,在县里设个“魏太监助学奖学金”,也算是回报乡梓咧。嗯,要是孩子们真的不肯用心读书,咱家也可以介绍他们进宫,给他们个前程嘛。
公公如此琢磨了一下。
当然,没做的事不代表公公没去想,只要想到这件事了,某种程度上就代表公公有良心。
所以,细枝末节的事,无须太过在意,还是大事要紧。
舒缓了下因为谎言而脸红且表皮紧绷的俏脸后,公公意味深长的看着黄尊素和涂一臻,《皇明日报》能不能办好办大,全看你们了。
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也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公公都不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汪直,所以舆论这一块他必须紧抓死抓,绝对不能放松。大明朝的言官们太坏,你一放松他就跳啊。这跳来跳去的皇爷就觉得公公这小子不行啊,成天净给他惹事。看在银子份上,皇爷能睁只眼闭只眼,可谁敢保证哪天皇爷一个心情不愉快,借题发挥把魏公公给办了呢。
汪直当年多得成化和万贵妃的宠?
做的是什么官?
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西厂官校太监、总领京营十二团营,开大明朝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这等人物,那风光,你魏公公如今是铁定比不了的,要比,也得是加冕了“九千岁”头衔的二叔。
可汪直十四岁发迹,二叔呢?五十好几才算熬出头,还是没法比。
汪直倒霉就倒霉在和魏公公一样想做事,做大事,结果呢,因久镇辽东,与成化帝逐渐疏远,失去宠信,最后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想要万历始终“钟情”于魏公公,光给银子孝敬不行,光有贵妃帮着吹风也不行,光有寿宁帮着说话还不行,得万历自个觉得小魏子人不错。
这个“不错”的印象便要靠舆论了。
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大明朝要不是舆论阵地叫党人把持,做事的一天到晚遭人骂,不做事的清流直上,国事能败坏成那样么。
因此,魏公公必须要抓舆论,或者说枪杆子和笔杆子一起抓,两把枪都得硬。正如当年在河间府教导郑国舅一样,公公对宣传这一块还是有些本事和手段的。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啊。
《皇明日报》作为特区的首份报纸,承担的不仅仅是为魏公公“洗白”的任务,更是承担着海事特区及大明皇军发展的重任,同时也是起到一个时政宣传的作用。
魏公公希望黄、涂二人能把《皇明日报》办大办强,不要单纯把《皇明日报》办成社会上那种小报,而是要向通政司的邸报看齐,要使两京十三省的官府衙门个个知道报纸内容,还要使皇爷和宫中的大珰们也得知道,民间的百姓更是得晓得这报纸上说了啥。
试想,这皇爷每天早上吃饭时,桌上必然摆着一份《皇明日报》,那么还有什么谣言和中伤能挖掉公公的根基呢。
不过,如此一来,这份《皇明日报》的工作量就相当大了,可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本朝民间是有报的,但像公公给《皇明日报》定下的规划和前景,及政治意义,那却是一个没有的。
为此,公公专门叫镇守衙门分守张华拨场地和房屋供《皇明日报》办刊之用,又拨经费、拨人员,让张华派人去江南各地招募懂印刷的人才,购买印刷设备和纸张,以保证每天《皇明日报》都能准时印刷完成。再有就是渠道传递这一块,为了让《皇明日报》能够出现在京城,出现在大内,公公肯定要动用皇军的情报运转系统,按八百里加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