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李笠忽然睁开眼,想从床上坐起来,要更衣,去上朝。
上朝可不能迟到,不然会被人传闲话的:啊哟!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朝政啊!!
我看着这大楚国要完!!
然而双臂却被束缚着。
他好不容易把左右手从薛氏姊妹这两位“护法”怀中抽出,想起今日不用上朝。
太傅王僧辩薨,他亲自到府吊唁后,宣布罢朝三日,以示悼念,今天是罢朝的第一日,所以不用“上班”。
不过李笠担心自己记差了,要下床看看记事本,摸黑在床边捡来捡去,好不容易捡起自己的衣服,草草穿了。
外间值夜的宫女听到动静,端来烛台,为皇帝掌灯,李笠就着灯光,翻看记事本。
反复确认,确认今天真的不用上朝,便就着烛光,看记事本里其他内容。
皇太子李昉班师回朝,但不代表关、陇地区就此平靖,接下来该有的布置,一样在加紧进行,要赶在地头蛇们回过神来之前,将要地牢牢控制住。
并且尽快恢复各地秩序,军政、民政都要做好。
这需要在关中设行台,以行台尚书临机决断、“现场办公”,而不能事事向开封汇报。
所以,他把侄子李昕从梁州刺史任上,调到长安任关中行台尚书,全权处置对周国故地的“接纳”事宜。
从汉中到长安,有几条捷径,其中之一,就是有名的子午道,所以李昕走子午道抵达长安,已经开始履职。
这是李笠给侄子挑大梁的机会,毕竟皇太子已经造势成功,李昕作为储君的堂兄,终究要承担重任。
想着想着,李笠想到关陇的时局。
对于周国故地的“接收”,要讲究策略,既不能过于严苛,也不能过于讨好,以免给子孙后代立下隐患。
所以,首先要稳住故周军队,包括各地府兵。
该有的待遇,照旧,甚至还得发放抚恤,让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军属,好歹有个着落,好歹能把死者安葬。
其次,对军队的主要将领进行任用,安对方的心。
却是明升暗降,任命为刺史,到江南、河北上任,远离关中。
与此同时,提拔其心腹掌军(暂时),以此稳定其部下军心,在砍断主将对旧部影响力的同时,分化主将和曾经心腹的关系。
这是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稳住故周军队,才能慢慢将其改编,成为楚军的一部分。
哪怕会增加财政负担,也得立刻做,做好了,后续工作才好开展。
否则,若把各部周军解散,不给将士及其家属一碗饭吃,这么多厮杀汉想给新朝当守户犬而不得,必然沦为流浪犬,然后为祸一方。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兵卒而言,只要保证粮饷,给谁打仗不是打仗?
李笠把账算得很清楚,如果现在舍不得花钱“维稳”,将来“平叛”的开支,恐怕要数倍于“维稳”开支。
只要稳住了故周军队,将来,这些人,还会是平定地头蛇叛乱的马前卒,而不是成为地头蛇发动叛乱的马前卒。
李笠翻过一页,看另一个注意事项:如何让周国文武顺利“再就业”?
这涉及到许多现实问题。
一,参与灭周之役的官军将士,其中的立功者要奖赏,按惯例,朝廷要给这些将士分田地。
如果攻下的地盘土地肥沃,就直接在当地分田地,也方便朝廷尽快控制基层。
而关中、陇右地区,大量良田和肥沃土地都是周国权贵、地方豪强所有。
朝廷在关陇给楚军将士分田地,等于是分这些周国文武官员、地方豪强的家产,对方必然怨气冲天。
那么楚国给这些官员“再就业”,待遇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平息怨气?
二,如果给周国文武官员优厚待遇,又会挤占楚国现有官场利益群体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