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一样冒了出来。这些公司和网站都在讲述一个个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这些商业计划十分宏大而且吸引投资者眼球,公司和网站的创立者都设想自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投资者都害怕错过像微软、网景这样的公司。至于这些商业计划是不是可行,很少有投资者去思考这个问题,风险投资者也不关心具体的商业运营,他关心的只是怎样把企业运作上市并很快地得到回报。
事实上,多数公司和网站的经营模式是单一的,他们从风险投资者那里拿到了巨额的启动资金后,花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广告和营销中去,以期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积累客户,然后他们想依靠网络效应,通过对服务的收费来回收成本。这些经营模式是没有坚实的基础的,经不起推敲,但是狂热之中的风险投资者和投资者仍然持续不断地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发起的企业中,投入到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中去。高科技公司的股票持续不断地上涨,从1995年至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翻了6倍,泡沫现象非常严重……”
投影仪上不断的出现一些图片和一些资料,萧婉婷也不断的介绍着目前公司关于市场经济的总结情况。都是一些非常“事后诸葛亮”的一些观念,而且还是没有什么结论的说法。但是毕竟这是比较详细的说法,尤其是对郭漪而言了解一下大致情况还是很有用处的。但是对于实际的操作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介绍完情况,两个人都看着他,希望由他做出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安排。她们不知道未来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集团公司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发展。
毕竟目前人们还都看不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而这恰恰是他所擅长的,一直以来他在大致的方向上都没有判断错,而这也是赵宋集团快速发展的基础。
赵宏想了想,还是对他们说了一些对未来的看法和想法。这也是后世一些所谓专家,对泡沫经济破裂以后的看法和总结。
“我们可以用思科公司和亚马逊公司为例来说明当时非理性程度。思科公司于1995年1月发行上市,发行价格为1.85美元,思科的股票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便从1.85美元涨到了77.31美元,涨了42倍,市盈率高达三位数,总市值接近6000亿美元。根据当时对投资者的调查,人们对未来股票回报率的期望值从每年15%到25%不等,甚至有的更高,因为从1982年以来,股票市场已经造就了每年超过18%的回报。对于一些互联网的支柱企业,如思科、微软等,投资者觉得每年15%的回报率就是一种侮辱。即便我们假定思科公司在接下来的25年中每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而m国经济保持6%的增长速度,结果会如何呢?思科的规模会超过整个m国经济的规模!泡沫是显而易见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的增长预期之间没有丝毫联系。所以,当泡沫破灭时,即便是像思科这样的蓝筹股,股票价格也是应该拦腰砍一半然后再砍一半,然后再砍一半。所以,如果投资者不够理性,追高买了思科的股票,那么他在十年甚至几十年之间都可能解不了套。
而亚马逊的股票更是涨到了令人眩晕的程度。亚马逊公司的股票上市时价格为1.5美元,但是它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股价从1.5美元涨到了86美元,翻了57倍。虽然亚马逊销售书籍的收入相对有限,亏损巨大,但是他的市值却已经超过了美国两家最大的书商的市值总和。
1993年,正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致远创建了雅虎搜索网站,专门供上网者搜索自己所需要的。1995年,yahoo公司正式成立,杨致远将其定位于提供免费搜索服务和实时新闻的新“媒体”,并藉此吸引广告客户。1998年,yahoo总收入为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进入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了飞机制造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