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哥板着脸提醒了一句。
“回圣人,微臣手下有一人精于数算,此事交给他不难办。”
郑叔清谦逊说道。
他对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心里有数的,再加上他现在已经被基哥搞怕了,生怕对方认为他郑某人“善于理财”。
基哥微微点头,大手一挥,示意郑叔清退下。
“精于数算理财么?”
老郑离开后,李隆基若有所思,他想到了另外一个人,那件难办的差事可以交给这个人去办。
……
长安发生的事情,方重勇也是无从知晓,他更是没料到“鉴查”行动,第一刀居然就砍到李林甫头上。
方重勇正在陇右筹谋一件大事准备迎战吐蕃!
杜希望临走前,也将苏毗王投诚的信交给了方重勇。这让一直想苟过任期的方衙内大呼卧槽。
苏毗王如果是诈降还好,如果他是真的投降大唐,那正好给了吐蕃人出兵的口实。
两国交战,也是讲究师出有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很多时候两国边境上的一点小事,都会无限放大,成为开战的借口!绝不能小看其影响力。
苏毗王在苏毗区已经失去了实权,具体管理苏毗地区政务军务的,是吐蕃的孙波茹,茹主才是当地军政的一把手。
而苏毗王只是可以参政议政的吉祥物,并无执政之权,更谈不上有多少亲信部曲。
苏毗王若是投靠大唐,最多是打了吐蕃赞普的脸,然后让大唐天子和百官勋贵们满足一下虚荣心。
仅此而已,不会给大唐边防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也没办法扶持苏毗王再去搞个什么“苏毗国”。
苏毗王也是奴隶主,没有那个群众基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让大唐伤不起,耗不起。
因为吐蕃人本身就没有完全征服苏毗地区,在这片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的地方玩战争游戏,投入产出比太低,还不如拿来声色犬马,起码能听个响。
离得近又不惧高原反应的吐蕃人都是如此,大唐就更没理由吃力不讨好了。
所以苏毗王投唐这件事,对于负责接应的陇右边军来说,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办好了,那是应该的,这本身就是苏毗王“深明大义”,他又不是陇右边军鼓动才如此的。
办得不好,陇右边军就成了无能之辈,连投靠过来的人都保不住护不住,将来谁还会投靠大唐?
到时候肯定有人要背锅。
如果只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让陇右边军接应苏毗王和他的部曲而已。关键问题还在于,苏毗王投靠大唐,给了吐蕃人出兵陇右的一个绝佳借口!而吐蕃出兵的方向就是陇右!
苏毗王反叛后,吐蕃马上就会派人来找大唐要人,让基哥马上把苏毗王交出来!
如果基哥肯吃这个闷亏,那他就不是基哥了!
人是不可能交的,不仅不会交人,基哥甚至还会大肆封赏苏毗王,以打脸吐蕃人,树立标杆榜样。
当然了,这也是吐蕃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他们正愁宣战没借口呢!
吐蕃马上就会对内宣传苏毗王为什么会反,那就是因为大唐在鼓动吐蕃权贵造反啊,怪不得苏毗王到了大唐就被封王封侯。
他们都是事先串通好的!
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那就掀桌子吧!咱们去战场上用刀剑讲道理!
然后最大的倒霉蛋,就是直面吐蕃人兵锋的陇右边军,讲理都没法讲。
方重勇都能猜到,吐蕃人对苏毗王的想法一定是洞若观火,知道了也装作不知道,说不定他们就是在等这个机会呢!
这位苏毗王暂时还没来,所以陇右边境还保持着相对的平静,于是方重勇就跟个准备过冬的仓鼠一样,卯足了劲积极备战。
这已经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