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100牛。在地球上,质量为1公斤的物质所受重力大约为9.8牛,也就是说目前单个的电推进系统所产生的推力普遍不超过10公斤,对比单发化学火箭发动机可以达到的数百吨推力,还差得太远,只能在无阻力的太空环境下应用。
现在各国的此类研究其实就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提升电推进系统的推力和比冲指标,二是继续减少电推进系统的消耗。王志伟导师领导的课题组,就是着力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是王志伟的专业方向,而他现在拿到手的资料里,就记载了数条提升推力的成熟思路。
这些资料自然是陈文浩从外星科技中摘选的。他想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所作为,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孤军奋战,技术上或许不成问题,但是他并没有长三头六臂,不可能同时完成需要几十人上百人的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的工作量。当然,外星科考船上的加工设备已经修复完毕,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让小西生产出需要的黑科技设备。可是这样的话,对提升地球科技水准能起到多少作用?
最近几个月,陈文浩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全力推行人才招揽计划——这个被称之为“年轻学者千人计划”的招聘方案,将瞄准全国乃至全球的著名高校的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各大科研院所的年轻技术人员,邀请有潜力的人才加盟。
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若是按照国内现有的体制,在各大科研院所里只能按部就班地从事很基础的工作,想出头想做点有新意的研究,敖个七八年有点资历再说吧。
事实上,对新人而言,国内尤其是体制内的航空航天岗位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前只要是航空航天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有大把的岗位和研究机会向他们招手,可谓求才若渴,而现在……,就不多谈了。而国内的民营航空航天公司又是个萌新,没有规模,不成气候,吸纳不了多少技术人员。
现在在航空和航天领域内,最吃香的就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研发和管理人才,需要的就是能带领项目组、为研发指引方向的领头羊。刚毕业刚入行的新人要么苦熬资历,将最具创造力的十年时间用来做很基础的工作;要么就是改专业方向,从事相关的软件工程或电子工程。
可是对陈文浩来说,他最需要的却是一大批受过专业教育、精力旺盛、思维敏捷的人才!其他科研院所最重视的研发方向和研发思路,他反倒资源丰富,有的是现成的技术资料,需要的却是一个可以吸收和发扬这些技术的技术团队。
苏京冬带领的人力部门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扩张了数倍,除了时刻盯紧国内专业院校的毕业生资源,欧美几家排名靠前的高校工学院系也都安排了专人负责,今天这名出现在王志伟面前的中年人就是苏京冬团队里的一员。他在美国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访几大高校的相关院系,了解表现优异的中国留学生的资料,如果其中有公司需要的人才,就想尽办法招揽。
“更多的资料呢?”王志伟已经看完了手上的几页资料,懂行的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资料里记载的内容虽然没有写全,但是却让人耳目一新,有现在学界正在讨论的方向,还有完全没有见到过的思路,只可惜都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把人的胃口吊在半空,却不给最关键的内容。
中年人笑得灿烂无比,“完整的技术资料只有公司的研究员才有权查阅。或许,您现在有兴趣听听我们公司的待遇标准。”
他又掏出一份资料递给王志伟,“只要你通过面试、正式入职,不仅可以接触到公司储备的技术资料,参与到这些高尖端项目的研发工作中,还会一次性给予不低于20万元的安家费,免费提供高档单间公寓和餐饮服务。至于工资薪酬和相关的各类福利,也绝对是业内最好的标准。”
见王志伟的神情开始松动,他顺势发出了邀请,“公司的航空航天基地今年底就能竣工,要不你可